和田玉開采 ( 一 )
在幾千年的歷史進呈中,采玉的方法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一種方法發展到多種方法。最初人們在河邊拾起美麗的和闐玉,以后又在河流中撈取那卵圓形子玉;在從河谷中的階地沙礫中挖出那些早期河流沖積物中的美玉;在沿河追溯繼而發現了生長在巖石里的原生玉礦。因此古代采玉方法有揀玉和撈玉,挖玉,攻玉等多種方法,以分別開采產于不同地方的玉石。現代采玉方法比古代前進了許多, “ 挖玉 ” 這一開采和闐玉砂礦的手段已經停止,只在采淘砂金的同時,從挖出的礫石中順帶手,選出玉塊,產量微其微,拾子玉就是在河道中拾取流水攜帶和沖刷暴露出來的子玉,在昆侖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礦,中上游就可找到子玉,現代采玉與古代采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開采原生礦占主要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建成多處玉礦山,用較先進的方法采玉,使得采玉規模擴大,先后有十余玉礦都曾開采,但規模較大者為于闐縣阿拉瑪斯玉礦和且末玉礦,其它地方如塔什庫爾干縣、葉城縣、皮山縣、和田縣、策勒縣等都曾短期開采玉礦。
【 揀玉和撈玉 】
揀玉和撈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灘和淺水河道中揀玉石、撈玉石。采玉有季節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侖山中有多條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補給。夏季時氣溫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漲,流水洶涌澎湃,這時山上的原生玉礦經風化剝蝕后的玉石碎塊由洪水攜帶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帶因流速驟減,玉石就堆積在河灘和河床中。秋季時氣溫下降,河水漸落,玉石顯露,人們易于發現,這時氣溫適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為人們揀玉和撈玉的主要季節。冬天時天氣寒冷,河水凍冰,玉石不易發現,也難以拾撈,因此,冬季一般不采玉。到了春季,冰雪融化,玉石復露出,又成為揀玉和撈玉的好季節。這種季節性采玉,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如從晉天福三年( 938 )張匡業、高居誨出使于闐,見到采玉情況。在高居誨《行程記》中記述說: " 每歲五六月,大水暴漲,則玉隨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謂之撈玉。 " 這說的是秋季河中撈玉,清代乾隆皇帝在有關和闐玉采玉的詩篇中提到: " 于闐采玉春復秋,用供王賦輸皇; " 和闐撈玉春秋貢 " 。這說明采玉和貢玉有春秋兩季。這種季節性開采,清政府也有規定,如在乾隆二十六年規定,每年春、秋兩季在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采玉兩次。四十八年停采春玉 ,只在秋天采玉。
古代在河中撈玉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據高居誨在《行程記》中記載: " 其國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輒至河濱者 " 。《新五代史》也同樣說: " 每歲秋水涸,國王撈玉于河,然后得撈玉。 " 從這些歷史文獻所知,那時,王公貴族十分珍視和闐玉,奉為珍寶,采玉季節開始,要舉行采玉儀式,首先得于闐國國王親臨現場,象征 ; 撈玉于河 " ,然后,才容許國人采玉。這種作法,與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儀有關,凡隆重之事,官員要親自到場。現今中外的領導人奠基和剪彩之類,依然與之類似。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首先是官采,即在官員監督下,由采玉工人撈玉,所得之玉全部歸官。官采也有嚴格的規定。清代椿園寫的《西域聞見錄》中記述了當時撈玉情景。說: " 河底大小石錯落平鋪,玉子雜生其間。采玉之法,遠岸官一員守之,近岸管官一員守之,派熟練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腳踏石而步,遇有玉石,回子即腳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擊鑼一聲,官既過朱 一點,回子出水,按點索其石子去 ; 清代福慶在一首詩中有同樣的描述: " 羌肩銑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鑼鳴朱一點,岸波分處繳公堂 " 可見,那時撈玉是何等的嚴格,官兵層層把守,河中的玉石財富,全為官府壟斷攫取,當地人民所得到的是奴隸般沉重的差役。
至于民間撈玉,清代前期嚴禁。為阻止民眾自行撈玉,清政府在 " 和闐西城外之東西河共設卡倫 12 處,專為稽查采玉回民 " 。直到嘉慶四年(1799)才開玉禁,規定在官家采玉之后或官家采玉范圍之外進行,人們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揀玉或撈玉。
古代撈玉的河流不少,這些河流流經昆侖山,把美玉帶給人間。歷史上著名的玉河有:和闐地區的玉龍喀什河、喀啦喀斯河,葉城一帶的葉爾羌河、澤普勒善河及且末縣內的一些河流。這些河流所產和闐玉古代文獻也有記載,如《西域聞見錄》中說葉爾羌河所產之 ?quot; 大者如盤如斗,小者如拳如栗子,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種羊脂朱斑,一種如波斯菜而金色透露者,尤難得。 " 世界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也說: " 培因省 --- 首府叫培因,有一條河流橫貫全省,河床中蘊藏豐富的玉礦,出產一種名叫爾西頓尼和雅斯白的玉石。 " 又說: " 沙昌省 --- 境內有幾條河流,也出產玉石和碧玉,這些玉石大部分銷往契丹,數量十分巨大,是該省的大宗輸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獻中的產玉河,迄今已很少采玉了。如果人們按古人撈玉之河采玉,或許會大有收獲。
古人在玉河中如何撈玉呢?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所附的撈玉圖,給人們以答案。在白玉河撈玉圖中,可見人們于月光之夜在河中邊察玉。宋應星在書中說: " 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國人沿河取玉者,多余秋間,明月夜望河候視,玉璞堆積處,其月色倍明矣。凡璞隨水流,仍錯離亂石淺流之中,提出辨認,而后知也。白玉河源向東南,綠玉河源向西北,亦力把力把,其他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沒水而取者,云陰氣相召,則玉留不逝,易于撈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關于撈玉方法,古代文獻雖多有記載,然而,由于古代對玉的宗教化,采玉蒙上了許多神秘的色彩,有一些不科學的說法,如 " 踏玉 " 、 " 月光盛處有美玉 " 、 " 陰人召玉 " 等等。對這些說法,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和實驗,認為有澄清的必要。
" 踏玉 " 說,認為采玉人在河水中憑腳下感覺,可以分辨出玉和石來。《西域聞見錄》中就有此說,如說: " 遇有玉石,回子腳踏知之。 " 實際上,和闐玉子玉雜于亂石之中,子玉與其硬度相近的石英巖,硅質巖等礫石,經作者實驗,腳觸感相似,踏腳區別不開。又訪問多年采玉老人,也認為腳踏辯玉不存在,因此,古人河中撈玉,關鍵是憑眼睛觀察,當發現可能為子玉時,即拾起再仔細區別。
" 月光盛處有美玉。 " 這種說法見于《唐書》等歷史文獻中,如說: " 月光盛處必得美玉, "" 玉璞堆積處,其月色被明 " ,這是說:再月光之下,子玉特別亮,如見到月光下很光亮的石頭,必得美玉?,F代友有人解釋為:因玉多潔白潤滑,反射率較大,故顯得月色倍明。實際上,和闐玉的折射率和反射率不大,不具發光性。經實驗,在夜晚明月當空的水盆中,和闐玉與同一顏色的石英巖或大理巖礫石沒有什么區別,沒有見玉因月色而倍增的情況。有經驗的揀玉者,辯水中之玉,主要看玉的油脂光澤和色澤。
" 陰人招玉 " ,這是古代當地人的迷信之說。古代有的官員認為玉聚斂頌
【 挖玉 】
挖玉是指離開河床在河谷階地,乾灘、古河道和山前沖積洪積扇上的礫石層中挖尋和闐玉礫。這些地方的玉也是由流水帶來的,但早已離開河道。礫石層之上早已有或多或少的沙土覆蓋,礫石曾中有的已被石膏和泥沙所膠結或半膠結。由于挖玉付出的勞動很艱巨,長時間局限在很小的范圍里,獲取率很低,不如揀玉效果明顯,因此從事挖玉的人不多,只有當某地已經有了出玉的的可靠消息,而且大有希望的時候才會吸引人們去挖玉。
著名的挖玉地點是玉龍喀什河東岸,洛蒲縣吉牙鄉的古馬特,過去曾被稱為胡麻地。其地挖玉的最早時間不詳,到清代乾隆年間已在此采貢玉。乾隆 24 年(1759),清政府在和闐設有辯事大臣,和闐城設三品阿奇木伯克,以加強統治,收羅貢玉。那時,和闐采玉充貢,歲有常例。此地因產羊脂玉,所以,采玉人不少。清代詩人肖雄記載,大、小騾馬地 " 兩地產棗紅皮脂玉,在沙灘中掘取,當是生長其間者。 " 謝彬于 1916 年到和闐,在《新疆游記》說: " 小胡麻地,前清于此采貢玉,居民遷千余戶。到了晚清,汞玉列停止,采玉由民間自行開采。洛蒲縣設立于清光緒 28 年(1902),該縣主簿揚丕灼在《洛浦縣鄉土志》中記述了胡麻地采玉情景,那時挖玉者甚眾, " 小胡麻地在縣北三十里,盡砂磧,因出子玉、璞 " , " 尋挖者眾,沿沙阜有泉,起房屋,植樹木,以便客民寓居之所 " , " 任人挖尋,不取課稅 " 。揚丕灼還寫下了《浪掏沙 ―― 玉河八景詞》共八首。其中《完璞呈華》一首即描繪了在小胡麻地采玉的情景: " 月出澹云遮,渺渺平沙。眼前完璞見青華。道是似螢螢又細,碧血猶差。終日聽鳴鴉,夜夜燈花。水泉聲里有人家。舉畚朝朝趨社鼓,一路煙霞 ; 可見,當時挖玉場面十分熱鬧, " 夜夜燈花 " ,所挖得之玉, " 似螢 "" 碧血猶差 " ,多為青白玉和青玉。挖出玉也盛多。
在清代以后,這里也不復采玉了??脊艑W家黃文弼于 1929 年到小胡麻地考察時,已無采玉者。他寫到:為當地人掘玉石之所,旁有乾河川一道。河岸高二丈許,兩旁沙積迤儷繼續不一,現水已干,惟有泉水南流,當地人即在河中掘起玉石。俗稱羊脂玉,以言白潤如脂也,現不多見,亦無開采者。
近年,我們到胡麻地踏勘,所見以往采玉的乾河谷寬 500-800 米,自西南向東北蜿蜒展布。河谷中盡是沙礫,猶如戈壁荒漠。但其中有一處處盤狀和漏斗狀洼地,四周卵石散亂堆砌,為過去挖玉的遺跡。在河谷兩旁為表面起伏不平的階地,由于引水灌溉,已造就了片片綠洲和林帶。過去挖玉之盛況已為農業所替代,當地居民僅知道這里過去挖過玉,但不知道究竟哪里有玉,現在也沒有人去挖玉。
挖玉的方法,據謝彬在《新疆游記》中說: " 常以星輝月暗候沙中,有火光爍爍然,其下即有美玉。明日坎沙得之,然得者恒寡,以不能定其處也。 " 此說難以置信,因玉不會 " 火光灼灼然 " 。據我們調查和訪問,挖玉首先是選擇地方挖直徑 10-20 米的大坑,邊挖邊找玉,挖得沙礫堆砌坑周圍,采坑一般上大下小,呈漏斗狀。因現今已塌陷,不知坑的深度。
【 攻玉 】
古代攻玉兩種含義,一是指加工琢磨玉,如《詩經小雅》所說: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一是指開采玉,如《穆天子傳》中所記周穆王登昆侖山 " 攻其玉石 " 。這里所說的攻玉是指開采山玉,即開采原生玉礦。
中國開采山玉已有很長的歷史,在《史記》中記載有 " 其山多玉石 " ,《漢書》中說: " 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 " 這說明,漢代已知山上有玉,已開采山玉了。
采山玉比采子玉難,玉石在昆侖雪山之巔,交通險阻,高寒缺氧,正如《太平御覽》中所記: " 取玉最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 " 即使如此,古代人們冒著生命危險,仍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采玉取寶。
史料記載的古代采山玉地點,在清代以前比較籠統,沒有具體礦山,到了清代,記載比較詳盡。清代采玉礦山不小于 6 處,主要是塔什庫爾干縣大同玉礦,葉城縣密爾岱玉礦、皮山縣康西瓦玉礦、于闐縣阿拉瑪斯玉礦、且末縣塔特勒克蘇玉礦、且末縣塔什賽因玉礦等。這些玉礦可以看到古代的采玉坑和采玉人留下的遺跡。
19 世紀末期俄國地質調查者在昆侖山描述了 7 個軟玉地段,與上述古玉礦山基本吻合,鮑格達諾維奇和什拉金特所指出的軟玉地段, " 原生露頭和轉石地區呈東西向從葉爾羌河河谷延伸到羅布泊。 "" 七個軟玉地段,葉爾羌河中游、提孜那甫河、沙基杜拉 ――- 喀拉喀什河、卡蘭古塔格什塔格、托庫孜達坂、阿斯蒂塔格。 " 與古玉礦山對比,大致為:柳什塔格為阿拉瑪斯,沙基杜拉為皮山縣賽圖拉,托庫孜達板和阿斯蒂塔格為且末玉礦。
【 拾子玉 】
拾子玉就是在河道中拾取流水攜帶和沖刷暴露出來的子玉。在昆侖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礦,在昆侖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礦,中下游就可以找到子玉。從人類在昆侖山北麓定居至今,數千年從河道中拾玉已有傳統和經驗,大家皆知河中產玉,也認識玉。鄰近和闐兩大河的常住戶,家家都有子玉就可以證明?,F代沒有拾玉的專業團體和組織,也不象古代要繳納拾玉的稅金,所以拾玉是分散而自由的進行的。拾玉既有專門從事者,也有隨機者。凡鄰近和路遇玉河的人,誰都躍躍欲試,企求拾到子玉。
專業拾玉人有較豐富的經驗,很注意選擇拾玉的地點和行進方向。他們找玉的地點往往在河曲內側的石灘,河道有窄變寬的緩流處和河心砂石灘上方的外緣。這些地方都是水流由急變緩處,有利于玉石的停積。拾玉進行的方向最好是自上游向下游行進,以使目光與卵石傾斜面垂直,易于發現;但最主要的要隨太陽方位而變換方向,一般要背向太陽眼睛才不受陽光的刺激而又能較清楚的判明卵石的光澤與顏色。鑒于昆侖山北坡河流的流向主體上自南而北,所以,自上流而下最佳的拾玉時間是上午。但在河流流向變化的地方或陰天,則又當別論,要靈活掌握。
隨機碰到運氣的拾玉者,沒有條件講究,只在有機會臨玉河時,放慢速度,運足目光,格外仔細地去捕捉有玉石表象特征的信息。他們往往只注意白色石頭,常被石英質礫石所愚弄,先歡快后遺憾,若真正發現玉石則歡欣若狂,大喜過望,給下次拾玉又積聚了力量。從玉石收購情況看,一般偶然得玉的產量占子玉總產量不到十分之一。但是偶爾拾玉者有時能獲得很好的白玉,這大約是因為他們特別注意白玉的緣故。
河流中下游的子玉塊度都不大,多在 0.2---1.5 公斤之間,其中小于 0.5 公斤者約占 30% ,僅有少數可達 3--5 公斤。小塊玉亦可隨形施藝,雕琢零碎活。
和田玉開采 ( 二 )
在河流上游可以拾到大塊度的子玉,但能用作玉雕的料較少,大部分是重幾十公斤至上百公斤的模料玉。這些玉礫質次色深,結構粗糙,呈暗灰綠色,斑雜不一,有較多細小脈穿插,不能碾琢工藝品,但仍堅韌耐磨,乃用做工業上的模具。其產量都超過中游拾得的子玉。
為了收購群眾拾得的子玉,于闐等地段設有玉石收購站,收購的范圍東有且末縣、民豐縣、于闐縣、策勒縣;西有莎車縣、葉城縣、墨玉縣及和闐縣?,F代出玉的河流十幾條,但以大河為主。主要有葉爾羌河、喀拉喀什河、玉龍喀什河等。每年收購的數量還是以喀拉喀什河與玉龍喀什河居多,約占 90--95% 。
流經和闐的兩條大河每年拾到的子玉玉琢料不下 10 噸。其中工藝用白玉 0.5--1 噸,占 5--10% ;青玉占 80--90% ;還有少量碧玉。每年拾到的玉模料為 30--40 噸,其中和闐玉的青玉及斑雜玉占 60--70% ,其余為蛇紋巖型軟玉 ---- 粗位結構的碧玉。這一資料說明,昆侖山既有和闐玉,亦有碧玉,而以產和田玉為主。和闐玉中以青玉為主,白玉占的比例很小。一些人以為和闐玉就是白玉,廠家收購和闐玉時只想要白玉,這是不現實的。收購站收購的玉有玉琢料和模料,子玉大部分用以琢磨工藝品,其余在工業上用作模具。
現代拾玉的季節是自夏至秋。一般在河的上游是夏季至初秋,仲秋則河水開始結冰,逐漸封滿河床。河流中下游自初夏至秋末均可拾玉,初夏時前山積雪消融,每日上午洪水到來之前,前一天的洪水消退就可拾玉;夏季洪水到來晚,每天中午時節可以拾玉;秋季則可整日拾玉。因此一年之中拾玉的最好季節是在秋季,這和古代揀玉的季節一致。以和田兩大河為例,河水受季節影響很大,夏季三個月擁有年徑流的 70--80% ,秋季驟減至 10% 左右。秋季水小,心灘暴露,部分河床也干涸,氣候也不熱不冷,正式拾玉的好季節。
和田的兩條大河歷來是拾玉子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有名的玉河。但是,圍繞玉河是兩條還是三條,古代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直到今天認識還不一致。古代文獻中,有的認為有白玉河、綠玉河、烏玉河三條;有的認為只有白玉河與綠玉河兩條?,F在有的認為綠玉河是墨玉河的支流。到底如何呢?我們從地形圖上或衛星照片上都清楚看到只有兩大河流,即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當然,這兩大河流也與其它許多大河一樣有不少支流。這兩大河均源于昆侖山,昆侖山為產玉之地,河中自然有玉?!?/p>
喀拉喀什河,古稱烏玉河,河邊的縣城墨玉即以此得名??κ舶赐回收Z名稱一致的。但是,這條以產墨玉馳名的墨玉河,今天卻不見有墨玉,而真正產墨玉的地方在黑山,即古代的喀朗圭塔克,這屬玉龍喀什河的支流。為什么歷史上又叫墨玉河呢?原來這河中產有大量碧玉,這種玉石呈綠色,風化后外表漆黑,油光放亮,倘若墨玉。碧玉礦物成分與和闐玉相同,化學成分也很相近,屬軟玉。但其成因與超基性巖有關,與和闐玉不同。因此,古代有人把碧玉誤稱墨玉。但同時也有人稱為綠玉,這正和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說一樣。因此,我們認為,古代的綠石河、烏玉河實為一條大河,即喀拉喀什河,但是,這條河不僅產碧玉,也產白玉。在它的上游有幾處和闐玉原生礦床,在它的中下游也可以常拾到白玉。除此以外,這條河下游還產沙金和金剛石,從 40 年代發現金剛石以后,今年又陸續在掏砂沙金時找到幾顆金剛石。所以,喀拉喀什河是一條淌金,流玉,藏鉆的寶河。
玉龍喀什河,即古代著名的白玉河。這條河源于漭漭昆侖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后,與喀拉喀什河匯和成和闐河,河流長 325 公里,有不少支流,流域面積 1.45 萬平方公里,河里盛產白玉、青玉和墨玉,自古以來是和闐出玉的主要河流。人們揀玉主要在中游,而上游因地勢險惡,很難到達。黑山地區發現白玉后,給找玉人帶來新的希望,人們冒險前往。黑山,即古稱之喀朗圭塔克,其山是昆侖山之主峰之一,高峰達 7562 米,群山峻巔,冰雪蓋地。產玉地點為阿格居改山谷,此為玉龍喀什河支流之一,距喀什塔什鄉里山大隊約 30 多公里,部分河段冰積物廣布,山坡崩塌,巨礫遍布,只有徒步到達,雪線以上冰川遍布,海拔高 5000 米以上,相對高 600--1000 米。冰川的冰舌前緣部位,因冰川下移至雪線附近逐漸融化常常發現自上源攜帶的和闐玉礫。冰川的舌部高達數十米至百余米,晴日不斷裂解崩落,伴隨著雷鳴般的巨聲,漂礫與冰塊滾瀉而下,落入河中,故在冰河之下也可以找到美玉。雪融水每日有一次洪水,洪水把巨大的冰塊沿河沖向下方,這些冰塊及冰層融化后也露出玉礫。產出的玉石有白玉和墨玉。近十余年來發現的兩塊大白玉就在冰積壟中。墨玉和唐代高僧玄奘所謂的()玉,也多產于此地。正是這種美玉吸引了不畏艱難的探寶者,他們在雪山找玉,在高山河谷中探寶。此處出玉引起地質工作者的興趣,多次深入玉龍喀什河上游支流的諸冰川谷調查,見有白云石大理巖與花崗巖的接觸蝕變帶,在山麓坡積物中可見有白玉??上牵鶐r露頭在冰山之上,四周為冰川覆蓋,人們可望而不可達。地質學家認為,此地區應有原生和闐玉礦床,是玉龍喀什河中子玉的主要來源之一。
【 開采山玉 】
現代采玉與古代采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開采原生玉礦占主要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建成許多玉礦山,用較先進的方法采玉,使得采玉規模擴大。先后有十余處玉礦都曾開采,但規模較大者為于闐縣阿拉瑪斯玉礦和且末玉礦,其他地方如塔什庫爾干縣、葉城縣、皮山縣、和闐縣、策勒縣等都是曾短期開采玉礦。
1 、于闐縣阿拉瑪斯玉礦
阿拉瑪斯玉礦在古代開采基礎上,于 1957 年建礦,繼續開采近 30 年,這是以往生產白玉的主要礦山。該礦有職工四五十人,其中坑口采玉 20--30 人,運輸中轉 8--12 人,供應管理 6--8 人。該礦位于高山之巔,海拔高 4500--5000 米,汽車只能通到柳什大隊,從柳什到礦山有兩天馱運小路,交通非常困難。采玉者不畏艱險,挖出個個礦硐采玉。按生產狀況可將此礦采礦歷程分為三期。
第一期為建礦后的頭三年。為露天手采,在原戚家坑的各坑口上施采。已鏨子、榔頭、鐵釬等工具鑿石取玉,效率比較低。礦工的生活有保證,雪雨天可以取暖休整,工人干勁很大,開采點多,面大,活動在地表,年均采玉達 3 噸。采出的玉主要為青白玉,還有約四分之一的白玉。
第二期為 60 年代。使用打眼放炮的辦法,硐采與露天相結合,生產效率有所提高。但因無動力設備,井、硐內以油燈,蠟燭照明,爆破,炸碎和炸飛了部分玉石。年產玉平均約 3.5 噸,其中白玉占三分之一,其余為青白玉,還有為數不多的青玉。
第三期為 70 年代至 80 年代。為硐采,采用電鉆及風鉆打眼,爆破,坑道內電燈照明。由于硐內不受風雨影響出勤率高。全礦設四個坑口,兩個掘進巷道,兩個掌子面采玉。硐采的作業面小,出渣量大,坑道以外的玉才不上。此期年均采玉約 4 噸。遇上礦體大,年采達七八噸或十噸;遇上小礦體,年產僅一兩噸。原礦體尖滅,新礦體未出現時,則全年無玉產量。
80 年代初,采玉行業推行金屬燃燒劑爆破法,比烈性炸藥爆破好,玉的損耗大量降低,但此法阿拉瑪斯礦還未使用,加之采深已達 50 米,玉色變深,主體為青玉,白玉減少,銷路不佳,采礦處于低潮。
但是,該礦并沒有枯竭,經地質部門調查研究,認為仍存有相當的儲量,但其主要礦脈淺部以白玉為主。深部以漸變為青白玉及青玉。今后采礦應注意充分利用資源,采掘淺部以往巷道以外的部分;大小礦體兼采,不能將注意力僅集中于大礦脈;要進一步提高獲取率,提高采出玉的品級,小玉塊也應收集。同時礦山管理人員經過研討認為,今后的開采應在 35--40 米深度以上的中上層帶。因以往硐礦采只局限在小范圍,主脈開采了部分,支脈基本上未采,今后用剝離法可以采出較多質量好的和闐玉,
山玉開采的玉料塊度要比子玉大,一般均在 3 公斤以上, 5--20 公斤者占絕大多數, 0.5 公斤以下的碎玉則被混入渣中拋棄,鑒于和闐玉的塊度和利用率也是玉石品級的參數,品級與價值成正比。 3 公斤以上玉料可用琢大件工藝品。因此盡量采取大塊度的玉是采玉的最重要的環節。大塊玉多就可提高玉的品級和獲取率,從而提高采玉的經濟效益??墒亲龅竭@一點很不容易,因玉礦體形太復雜,穩定性差,常常玉變為為石,石變為玉,而且石包著玉,按要求炮眼應鑿在玉外的石中,但又不常常不明情況而把炮眼打在礦體之中,從而把整塊玉石爆破。
為了保護珍貴的玉石,我國已規定采山玉要采用保護性開采方法,用機械切割的新工藝,嚴禁放炮取玉,這是提高獲取率的重要方法。
開采山玉的季節自然是在夏季,依礦山海拔高度和氣候狀況而有小的差異。因和闐玉礦多分布在昆侖山近主峰一帶,往往高寒多雪。所以采玉者多在 5 月下旬進礦, 6--8 月采礦, 9 月上旬出山。如海拔較低及交通條件好的礦山可延長采礦期。
2 、且末縣塔特勒克蘇玉礦
此礦建于 1972 年,也是在古礦山基礎上建立的。早在漢代時,文獻中記載有鄯善國出土玉。鄯善國在現今若羌縣。塔特勒克蘇正位于且末縣與若羌縣的交界附近,不知是否是漢代古玉礦山,但見有古礦坑。此礦在1972年發現開采以來,已成為目前新疆產玉最大的礦山, 1983 年產玉料達 70.8 噸。玉石主要為青白玉和青玉。
該礦位于且末縣城東南約 90 公里,汽車可通達塔特勒克蘇溝中,再到礦山有 10 余公里馱運道。礦山在阿爾金山崇山峻嶺之中,海拔高 4500--5000 米,地勢險峻。礦區有幾十個采礦坑,目前只有幾個主要礦坑在進行開采。因礦坑在高山之中,人們要攀登而上。在和闐玉礦體分布范圍內,運輸巷道和開采礦坑的布置原則是以較少的掘進工作量獲取較多的礦石。采礦工作在開采礦坑內進行。在礦坑內可見到大小不同的礦體,有的幾十公斤,有的上百公斤,采玉時盡量不破壞和破碎礦石,要從礦體附近或邊緣剝離、打眼和爆破。玉石采取后,堆放在指定地點,由有經驗的工人逐塊鑒定質量,手選分級。并按規定編號、稱重、登記、以便運出銷售。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和田玉加工
下一篇:和田玉為什么被稱為“ 軟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