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舊的領主階級逐漸被新興地主階級所替代,舊的農奴階級成為新興農民階級。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局面。
“禮崩樂壞”的政治局面導致了玉雕業進一步發展和“以玉比德”理論的建立。傳統玉禮器,漸次衰退;裝飾玉器,開始流行,并得到快速的發展,逐漸占居主導地位。玉器總體特征表現為精致無比,形制與紋飾各異,雕琢技藝復雜高超,多用紋飾鋪滿器身滿雕而不留空,紋飾抽象而精細、變化頗多,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和豐富的想象,極富藝術魅力,強化了玉器的裝飾美,獨具時代藝術風格。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春秋玉器是繼西周之后玉器發展高峰,對秦漢玉器轉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數量豐富,風格參差,因地域不同而多樣化;出現了不少新造型、紋飾與工藝技巧的新變化,形式美的標準大大提高。
一、春秋玉器的種類與造型
春秋玉器種類頗豐,大致可分為:
裝飾品類:有玉管、玉笄、玉珠、玉鐲、串飾、玉簪、貝形飾、玉劍首、竹節形飾、璋形飾、雙龍環形飾、玉環、玉牌、玉玦、玉璇機、玉帶鉤、雙系拱形起脊玉飾(新創)、鸚鵡首拱形飾、斧形飾、玉弧形管、玉劍柄、玉方柱形器、玉柄形飾。
生產工具類:有玉斧、玉環首銅削刀。
日用品類:有玉琉、玉刀、玉方形穿孔器、玉冊。
人物類:有玉人、人形飾、人首形佩、玉舞人。
動物類:有玉龍、玉虎、玉魚、玉蠶、玉羊、玉兔、玉龜、玉蟬、獸形佩、鳥形佩、龍鱗形佩、龍虎合體佩。
禮儀類: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璜。
喪葬類:有玉琀、玉鼻塞、玉幎目、綴面玉罩。
春秋時期玉器造型可分為:幾何型、人物型、動物型。
紋飾造型以陰線龍首紋多見,龍紋、獸面紋、谷紋、雙勾紋、龍鱗紋、蟠螭紋,蟠虺紋、勾云紋為主要紋飾;次為魚紋、蟬紋、鴛鴦紋、蠶蛾紋、方折“S”形紋、變形獸面紋等。其中谷紋、蟠螭紋、蟠虺紋為創新紋飾。
在紋飾中出現了細密勾連紋,是春秋玉器早、中期的典型代表。
二、春秋玉器的選材與工藝特征
玉器選材:春秋時期玉器的用料主要選用新疆透閃石軟玉。大多數為和田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黃玉及少量陜西藍田玉,少用和田羊脂玉,因為凝潤的羊脂玉、白玉稀少,十分難得。
工藝特征:春秋玉器紋飾精細,線條準確、流暢,鏤雕技藝高超,別出一格。中期工藝特征不再限于平面紋飾,衍變為隱起紋與浮雕,紋飾繁多,細密規整。晚期已開始用剔比與壓地工藝技法作淺浮雕,在玉瑗與龍形板狀體上雕琢方紋、桓紋,多層次浮雕開始在玉器上出現。
流行于春秋時期的虎形玉片,玉片較薄,虎身有方折“S”形紋,“人”形紋和勾云紋,虎頭較方,唇止卷。
春秋玉器制作精巧、器形輕薄,出現了較多的片狀器,玉器的形片較薄,厚度僅為0.1-0.3厘米,且均勻規整。裝飾品大多數都刻紋飾,器物上布滿細小的裝飾紋,分別由細陰線紋,雙陰線紋,凸起而圓滑的蟠虺紋,極小的側面獸面紋組成。線條細密,寬度僅為0.1厘米,線條圓轉柔麗,工藝技巧嫻熟。比如龍首紋的龍眼,為細小的肉眼難辨的小圓圈,直徑僅為0.1厘米,故許多人誤認為春秋玉龍無眼。
春秋玉器中創新的掏雕工藝表現在雙系拱形飾上。雙系的一端為獸首形,另一端突出平行的雙環,相離僅0.9厘米,二者間通過一柱形玉連結,可以轉動,造型奇特、罕見,工藝精巧。
春秋晚期玉器工藝上出現了隱起密集的浮雕紋,并有淺陰刻寬帶紋。器物開片薄而均勻,密集的細線條多,粗線條較少,且線條有毛口。是春秋玉器斷代的典型工藝特征。
三、戰國玉器的分類與造型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史稱戰國時期。我國封建制度開始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各諸侯國紛紛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在思想、學術、文化藝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開放局面,傳統手工業,玉雕玉器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玉器的總體風格由簡轉繁,紋飾繁密細致,琢工宛轉流麗,細膩精美。由西周時代注重禮儀性,轉向注重裝飾審美性,裝飾玉器已占主要地位。
戰國玉器分類:
裝飾品類:有玉珠、玉笄、玉鐲、玉串珠、玉杯、玉管、玉劍飾、玉帶鉤、玉掛飾、玉組佩、龍首帶鉤。
實用品類:玉杯、玉盤、玉燈、玉梳、耳環、玉珌、嵌玉鏡架、玉冊、玉樽、玉盒。為其后的玉制實用器皿多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動物類:玉虎、玉龍、玉馬、玉鳥、玉蟬、玉龜、龍鳳、虬龍、玉蛙、鸚鵡、夔龍。
禮儀類:主要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璜。
喪葬類:玉琀、玉口塞、玉鼻塞、玉俑、玉幎目、玉衣片。
玉器造型:戰國玉器的造型中,裝飾品以片形為主,厚度均勻,邊緣犀利。禮儀類玉器的特征是玉璧,尺寸較大。并出現了創新造型,有大型持飾、龍首帶鉤、玉劍佩、嵌玉鏡架、耳杯、整玉形玉幎目。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玉名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