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1 產于和田?
誤區:許多人都認為只有新疆和田地區產的玉才能稱為和田玉。
易爽庭介紹,按照新的國家標準,凡是“透閃石”這種礦物的玉都可稱為和田玉。除了在中國新疆,“透閃石”玉在中國青海、俄羅斯也有分布。從廣義上講,這些“透閃石”玉都可稱為和田玉。
有人曾擔心這些青海、俄羅斯產的和田玉會影響到新疆產和田玉的銷路。但事實卻相反,易爽庭說,前幾年正是由于青海、俄羅斯的和田玉的大量涌入市場,才使得品質較高的新疆和田玉的價格一路攀升。
焦點2 資源枯竭?
誤區:現在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認為,和田玉好是好,就是資源已經枯竭了。
據李澤昌介紹,雖然新疆和田玉產地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峻嶺中,交通氣候條件極為惡劣,但近幾年的開采量仍在150噸-300噸左右。
新疆地礦局第十地質大隊近年對和田地區和田玉資源量做出的預測為4.7萬噸(不包括喀什地區和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其中三處和田玉原生礦經過勘測評價,其儲量為2.5萬噸。按年產150噸計,僅這三個礦地就可開采160多年。
焦點3 假貨橫行?
誤區:很多消費者就怕買到假和田玉。
和田玉市場經過多年的培肓,基本上是規范的。今年4月至5月,自冶區工商局對烏魯木齊的珠寶市場150多家銷售店進行監督抽查,和田玉器合格率達93%以上。易爽庭說,總的來說,專賣店和大商場的專賣柜臺信譽度較好。問題較多出現在旅游點和地攤,主要是個別攤點以大理巖、石英巖及玻璃等冒充和田玉。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通過普及和田玉知識和開展行業自律。
焦點4 價格混亂?
誤區:市場上一個小小的白玉掛件,標價幾千元,最后成交價往往2-3折即可成交。
現在和田玉知市場標價比較混亂,低折扣的情況比較普遍。有的銷售商則振振有辭--“黃金有價玉無價”。
其實從根本來說,現在的玉飾品和原料畢竟是商品,理應通過核算各項成本并加上合理的價目格,銷售商不能借口“玉無價“滿天要價。只有穩定市場,取信于民,才能達到買賣雙方的共贏,才能使和田玉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焦點5 缺乏品牌?
誤區:許多新疆人不知道自己本士的品牌。
新疆和田玉器不僅有知名品牌,如“和合玉器”、“真珍”、等,還有不少有實力的和田玉器商把店開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國內大中城市。和田玉器從某種意義上說還不完全是商品,它還是十分珍貴的藝術品,藝術品就應該百花齊放,否則只會使和田玉的路越走越窄。
焦點6 工藝粗糙?
誤區:新疆一直是全國和田玉原料的供應地,而并非主要加工地。
據自治區工美協會普查結果,截至2009年底新疆共有玉石加工銷售企業近3000余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其中加工企業100余家,玉雕藝人2600余人,年生產銷售額約28億元。
從2005年開始每2年一次,新疆寶協在玉雕藝人中評選玉雕大師和玉雕工藝師。新疆現有中國玉雕大師6人,新疆玉雕大師23人,玉雕工藝師47人,他們是新疆玉雕業的骨干和領軍人物。
特別可喜的是新疆職業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開辦了寶玉石鑒定與加工大專班,已經向社會輸送了200余人,在校生還有300余人,這里成為新疆培養玉雕人才的重要基地。
自2004年開始,新疆寶協在業內開展國石杯玉雕精品展評活動,目的是促進玉雕藝人提高整體水平,為玉雕藝人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6年來,共收到參展作品2465件,其中獲金獎(精品獎)174件,銀獎298件,銅獎389件,優秀作品獎540件。獲獎作品占參展作品總數的60%,本地玉雕藝人的作品獲獎率逐年上升,2009年本土藝人有74件作品分別獲金、銀、銅獎,占金、銀、銅獎總數的55%。
注:易爽庭--新疆珠寶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前秘書長 現新疆寶協高級顧問
李澤昌--新疆珠寶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