坯工工藝的五條工藝原則
一、見面留棱,以方代圓
見面留棱,以方代圓是坯工工藝使由粗坯到具象造型過程中使用的一種塑型手段。面,是代表形體體積塊的主要面;棱,是面與面相交形成的棱線。見面留棱,以方代圓的塑型方法可以舉一例說明:在制作球體時,若是直接對玉料做曲線加工,很容易使球體變成橢圓體或者不符合要求尺寸。經驗豐富的制作者往往先將玉料截成正方體,然后磨去8角,得到14面體,再磨去8條邊棱,得到26面體,如此循序漸進,得到的多面體面及棱線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接近球形,只要最后將棱線裹圓,就可以得到一個非常圓的球體了。這就是見面留棱,以方代圓。
二、打虛留實
玉雕形象的展示有虛有實,虛處是形象的某些部位因為動作的原故而沒有呈現明顯的結構,如衣裙蔽體從正面掩蓋了后撤的腿部結構。實處是形象的某些部位因為動作的原故而呈現出明顯的結構,如人向前伸跨的腿,雖有一無遮擋,但隔著衣服任然能夠觀察到明顯的結構。
在雕刻中,“實處”往往處于最高點和最外點。呈現“實處”的技巧就是,重點雕刻“虛處”,不動或少動“實處”,這就是“打虛留實”。
三、留料備漏
留料備漏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因可能發生的意外導致雕件雕壞。在玉料切塊定位的時候,往往要在設想的完成品的構型上留有余料,而不能抱著一步到位的想法直接扣地搜邊,一旦如此,當發現設計上有遺漏或者出現裂紋、崩碴等意外時則無法補救了。
四、先淺后深
先淺后深,指在派活時,先淺層勾勒立體形象的大致輪廓。在完成勾勒確定表現無誤以后,才能推落成立體形象。
五、“頸短肩高”
“頸短肩高”說的并不是具體形象的雕刻效果,而是指一種有預見性的留料方法。這種需要有預見性的留料問題,體現在雕刻的各個細節部位,其中肩頸部位就極具代表性。
在雕刻過程中,由于修臉型和削肩的緣故,所以脖子是越做越長的部位,而肩則會越修越低。所以為了保證細節修整結束時人物的脖子和肩都不失比例、恰到好處,在切塊分面的環節中就要有預見性的把脖子做短,把肩留高。這種方法就稱作“頸短肩高”。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如人物眼睛越做越大,鼻子越做越?。活^部越雕越小,手指越修越纖細等等。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浮雕的圖案構成與工藝制作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