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龍年腳步的臨近,人們對“龍”的話題也愈加關注。中國人對龍一直有著特殊的感情,它是祥瑞的象征,代表著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和一種力量,所以我們中國人都對它喜愛萬分。但它一直高高在上,“神龍見首不見尾”,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得到它們的庇佑呢?其實,龍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特別是南京這座被譽為“虎踞龍蟠”的地方,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龍的身影,而且很多龍還有自己特別的故事……
最高貴華麗的龍
明代開國功臣腰帶上的龍配飾
南京曾是明朝的首都,而龍的形象發展到這時也漸漸成熟,漸漸成為帝王家的象征,所以南京在這時出現的龍也非常多。在眾多明朝的文物古跡中,有一組龍的身份地位可謂特殊,它們被保管在南京市博物館的《玉堂佳器》這個高規格的展廳中,這就是一組古人腰帶配飾上的龍。一副腰帶配飾有什么稀奇的呢?但這副腰帶配飾不是普通人能擁有的,而是皇帝賜給功臣的。
提起明代開國功臣,很多朋友都津津樂道,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劉基……有關他們的故事口耳相傳至今。但這群英雄人物中,汪興祖或許不為大家熟知,不過他墓中出土的一件文物卻可“傲視群雄”,這就是“鑲金托云龍紋玉帶板”。
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宋燕告訴記者,這組玉帶板是1970年10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今南京市博物館前身)考古人員從南京中央門外的一座明代墓葬中發掘出土的。據《明史》記載,汪興祖是廬州(今安徽合肥)巢縣人。少年時,汪興祖為朱元璋部將張德勝的養子,改姓張氏。至正二十年(1360年)六月,張德勝與陳友諒在采石的一次戰斗中死于陣前。汪興祖繼承父職,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十余年,為明王朝統一立下了許多戰功。洪武四年,汪興祖與傅友德合兵攻打四川的時候中飛石身亡,被追封東勝侯,其子被賜予世券,世代享有特權。
這套玉帶板共14塊,用純潔滋潤、白如凝脂的和田玉雕刻而成,底部鑲以金托。主要帶板的紋飾采用鉆孔鏤雕法,以重疊的層次,表現出龍身軀的上下盤繞。龍首的雕琢尤為精致,盡顯龍的威嚴之態,堪稱中國古代玉雕工藝杰作。
明代雙層透雕云龍紋玉帶板
記者在博物館里看到,這組玉帶板確實精美異常,但是對于它是怎么用的非常好奇,因為一組有14塊之多,金玉本身又比較重,難道全部都裝飾在腰上嗎?宋燕說,實際上這14塊的數目還不完整,依據明代張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條記載,一條完整的玉帶是由三臺、圓桃、排方、魚尾、輔弼等部分組成,總共有20塊之多。而汪興祖墓出土的這套玉帶板可能被盜,也可能是當時朝廷還沒定制度,允許不足20塊的玉帶存在,一切至今還是個謎。
明代雙層透雕云龍紋玉帶板
不管怎樣,這組玉帶板都是高貴華麗的象征。據《明實錄》記載,明代初期,關于革帶的使用便有了極嚴格的規定,文武官員按九品官階分別使用不同質地革帶:一品玉帶,二品花犀帶,三品金钑花帶,四品素金帶,五品銀钑花帶,六品、七品素銀帶,八品、九品烏角帶。在一些重大節日,大臣們都要穿著朝服,配以不同的革帶,從而顯示出不同身份等級。所以普通人想戴還沒有呢。
博物館內,在玉帶板的旁邊還展示著一組金光閃閃的金帶板,這組帶板就有二十塊,均用錘鍱的方法做出云龍紋樣,龍為四爪,因此稱為蟒龍。龍張口吐云,形神威武。出土該金帶的墓未見墓碑或墓志銘,但從同出土的琥珀帶、玉杯、玉盤等高級文物看,該墓主人身份、地位應該也是相當高的。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龍年尋“龍”——最郁悶的龍
下一篇:漢代玉凳拍出2.2億被質疑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