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國人的意識中,一說起玉就覺得昂貴的是白玉。現今社會收藏玉、佩戴玉已成了大眾的時尚。如何鑒賞白玉,如何收藏白玉,要謹防誤區。
誤區一: 非籽玉不求
眾所周知,中國的軟玉主要產于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地區。何為籽玉呢?籽玉是沉積在古河床和山前沖積扇中的卵形軟玉原料(次生砂礦)。它的物原也是來自于山料(原生礦)和山流水(河床中的轉石)。不論是山料還是籽料,評價白玉的標準應該是白度、質地、光澤和加工工藝四個主要方面,而并不在乎它的產出狀態。換句話說,無論是山料還是籽料的玉質也都是有好有壞的,并不是說籽玉就一定質量好,山料就一定質量差,在市場上很多品質很好的成品,往往還都不來源于籽料。很多藏者,非籽料不求。這是當前最大的誤區,其實玉質才是最重要的,何必在乎籽料與否呢!
誤區二: 非“和田”不可
很多求玉者在挑選時一定要問:“是‘和田’的嗎?”這說明對“和田”二字根本沒有充分的了解。關于“和田玉”的說法,主要是由于和田地區是發現較早的軟玉產地之一,歷史上人們就把白玉俗稱為“和田玉”。其實,即便是在古代白玉的產地也不僅限于和田,其中且末、于田等地也都是著名的白玉產地,“和田玉”在廣義上,就成為了白玉的代名詞。
現在昆侖山地區大的礦點就有20幾處。另外產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白玉原料也大量流入國內,業內稱之為“俄料”。很多“俄料”細膩、潔白、無瑕,是上乘的原料,但由于流通中的誤導,導致只有標稱“和田玉”才有市場,其實各位賞玉者可知,完美無瑕的玉質才是最難求的,因為它的生成有其苛刻的地質條件,是上億年前海西運動的產物,是不可再生的。所以產地在哪又有何妨呢?
誤區三:非皮子不玩
何為皮子?皮子是原料表面的一層風化皮殼,主要是含鐵質、錳質的地下水對玉質的一種侵蝕。在中國玉石歷史上,一直沿襲著一個嚴格的賞玉標準就是美玉無瑕,皮殼在雕琢中是不留的。到了清朝出現不雕刻花紋的素面掛墜和手把件,其上留一點皮子巧雕成吉祥物,形成一種點綴和顏色的反差,也算是工藝上的一種創新,無可厚非。但主體的玉質還是潔白潤澤的。而現在很多藏者錯誤地認為有皮子才是有價值的白玉,而不考慮玉料主體本身是否完美。
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 ”其美德相應的必是美玉。收藏玉石應多從審美和文化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更好地欣賞玉石之美,真正地體會傳承千年的玉石文化。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當代玉雕精品無底價拍賣即將開拍
下一篇:人工合成玉器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