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玉雕界,有一批為了玉雕事業敬業奉獻的中生代力量。他們的年紀雖然不大,卻已經在各自的領域小有成就,在全國的各項玉雕評比中,他們的作品也屢有斬獲。
馮鈐,就是這些年輕玉雕師中頗有代表性的一位。對馮鈐略有了解的玉友想來知道他在玉雕題材上較為擅長動物、雜件等類型,而其動物作品尤以牛牌、熊魚等最為人們稱道。
牛是中國最古老的圖騰之一,古人認為,牛是風調雨順與國泰民安的象征。牛在玉雕中,既是十二生肖的一種,又常寓有扭轉乾坤、牛氣沖天等等的吉祥含義。
“帶子上朝”的典故始于清代??鬃雍笕吮环鉃椤把苁ス?,享有當朝一品待遇,并可攜帶兒女上朝。后世便以“帶子上朝”來寓意輩輩做官,代代上朝。作品中的“水”又喻指官府門第,世襲爵位不斷。
工藝指數:★★★★★
作品以碧玉為料,一泓碧水澄澈,俏色母子雙牛溯水而上,子牛緊緊相隨、眷眷依戀;母牛一面奮力向前,一面回首注目,似叮嚀又似鼓勵。整器情致生動,頗具藝術感染力。
收藏指數:★★★★★
該作品玉質細膩縝密,油潤度好,無瑕疵、綹裂。雕工生動精致,畫面感十足,堪稱名家精品。背部落有“馮”字款識。
熊,在近代玉雕題材中,出現的并不頻繁。
而馮鈐的青花熊,偏偏就能獨樹一幟,令人耳目為之一新。他的熊吸收了西方雕塑中的造型,多用和田青花玉為原料,巧用俏色工藝,使得作品顯得栩栩如生、靈氣十足。在揚州玉雕界,人們甚至戲稱他為“馮小熊”,一提到熊,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中國人雕熊的歷史,最早能夠追溯到紅山文化時期,而又與黃帝息息相關。傳說中,黃帝與炎帝作戰時,所率的部落就是熊、羆、貔、貅等,古書中,甚至還有黃帝號曰“有熊氏”的記載。
這些傳說表明很早以前,熊便是中國社會中的重要圖騰之一了,在上古時期,熊甚至能與羆、貔、貅等現如今人們眼中的神獸并肩等列。
工藝指數:★★★★★
此掛件以青花子料琢一憨態可掬的小熊斂氣凝神、專心致志的蹲于水面,靜靜等候。身下,流水潺緩,水花微漾,純黑色鱖魚自在擺尾。
魚與熊掌,頃刻兼得!
收藏指數:★★★★★
作品造型小巧,入手圓潤,墨玉子料青花雙色相夾,趣致生動。玉質油潤豐盈,整器無瑕疵綹裂。名家之作,魚身留款。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件作品都運用了馮氏“梳毛”工藝。馮鈐將自己對動物毛發的處理稱之為“梳毛”,且認為,“梳毛”的關鍵在于尋找毛發的生長規律,突出其質感。被“梳毛”的玉雕作品必須做到即使拿在手上把玩也不覺得硌手。
為了掌握了這一技藝,馮鈐經過了多次的嘗試和失敗。如今,“梳毛”已經成為他的首創,并成為他的招牌,也使得他手下的動物形象更為生動而栩栩如生。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關于和田玉的九大誤導性理論
下一篇:冰心藏玉壺 真我顯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