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珠寶玉石市場的行情是持續走高,商品價格節節上升,也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然而珠寶玉石市場眼下可謂魚龍混雜,消費者購買當"擦亮眼"。藏玉總結出了幾條人們在購買玉石的時候,常常會走入的幾個誤區,供各位藏友參考。
珠寶消費誤區一:迷信產地
案例:張小姐到南非公派出差,聽說南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鉆石產地,感覺到在產地買鉆石應該很便宜,又有熟人帶,于是花2萬多元人民幣給自己買了一粒50分的鉆石,但是沒有附帶鉆石證書?;貒螅瑥埿〗銓@石送到國檢中心檢測,結果凈度為P級,顏色級別也不高。2萬元的價格與國內同類商品相比,還貴了許多。
點評:
現在很多人利用出公差,旅游的機會,到玉石的產地或者集散地地購買珠寶,因為他們認定到產地一定能買到便宜貨。如去新疆買和田玉,去南非買鉆石,去巴西買彩色寶石,去緬甸買翡翠等。事實上,這些產地買回來的珠寶并不是最便宜的,甚至還要比正常的市場價格貴出很多,其中還有相當一部份是經過人工處理或是假冒的。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消費者完全忘記了:首先,普通消費者珠寶鑒定能力極為有限;其次,普通消費者對珠寶的行情知之甚少。這兩點就決定了消費者在珠寶產地或集散地能淘著又便宜又好的寶貝,機率很低。
消費誤區二:只要投資珠寶就一定賺錢
案例:王阿姨去云南旅游買了一只翡翠手鐲,經檢測是未經處理的天然翡翠。王阿姨一再追問是否是A貨,在得到肯定回答后,興奮得不得了,大聲說:"賺大錢了!"原來,她以為翡翠的A貨、B貨、C貨代表翡翠的等級,等級越高越值錢。
點評:
翡翠的A貨、B貨、C貨并不代表等級,而是代表是否經過人工處理,是商業上對這幾類翡翠的俗稱。如沒有經過人工處理的翡翠,俗稱A貨;經過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俗稱B貨;染色翡翠俗稱C貨;經過染色,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俗稱B+C貨。
消費誤區三:在民間、地攤可以"淘寶、撿漏"
案例:李先生受雇于一位房地產公司的老板,平時專到各地農村收購一些古董家具,古瓷字畫,古玩玉器等老貨,用于充實老板的私人收藏。某次3.15免費檢測活動期間,李先生一共送來了十余件從民間收藏的玉鐲,玉器,檢測結果這些玉器全部是假的,分別都有染色石英巖,翡翠B+C貨(染色,漂白,充填),玻璃,塑料等。
點評:
這些年,基于"好東西藏在民間"思想,這種民間收購行為越來越多。而這種行為要求收購方要有非常好的學識和眼力。事實也證明,隨著民間收藏的日益興盛,古玉的造假技術也日漸成熟,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消費誤區四:珠寶質地完美論
案例:張先生一家三口怒氣沖沖地來到商場,口口聲聲說要退貨。原來,張先生的女兒到商場買了一枚0.13克拉的鉆石戒指,價格不高,只有2000多元。但回家后發現鉆石里有一個小黑點,而且越看越明顯,于是互相埋怨當初在買的時候根本沒有注意。有一個"懂行"的朋友告訴他們,這粒鉆石是垃圾鉆,根本就是不合格產品。于是一家三口到商場去說理。商場無法說服他們,于是向國檢中心的專家求助。經檢測,這粒鉆石并不是什么垃圾鉆,更不是不合格產品,而且商場出示的是國檢中心出具的寶石鑒定證書,證書中有許諾鉆石的級別。經過專業技術人員的耐心解釋及調解,雙方最后達成和解。
點評:
很多消費者不喜歡自己的珠寶玉石內部有瑕疵,認為這樣是不完美的,于是在挑選珠寶時慎之又慎,唯恐買到內部有一絲雜質或極細裂紋的珠寶。其實,天然的珠寶玉石難免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細微的缺陷,只要不影響珠寶的外在美,不影響珠寶的耐久性,就不是大問題。如紅寶石、祖母綠幾乎不可能買到內部完全沒有瑕疵的。相反,內部有天然的一些生長現象,正能體現出珠寶的天然屬性。甚至一些天然的包裹體還能令寶石產生無與倫比的美,極大地提升其價值。如貓眼效應、星光效應等就是這樣形成的。
消費誤區五:為什么不能在商場買玉
白玉子料掛件-連年有余(玉界臻品有售)
熟悉玉石產業的人都知道,業內有"商場貨"的說法,系指那些在大商場中出售的玉石,新手小白在初期購買時往往會去購買這類"商場貨",因為可以"保真",但真正懂行的人是絕不會去買"商場貨"的。
大商場的玉石專柜,幾乎全是走的加盟路線,即他們有上級的加盟商,這個加盟商實際上就是批發商,他們批發給下級經銷商的商品都是帶著價格標簽的,下級經銷商拿到貨后直接帶著價簽放到商場的柜臺里賣,他們從上級加盟商里拿貨的價格通常是價簽標價的一折,即你在商場里看到價簽上標價10000元的東西,商家的拿貨價可能也就是1000元。
那么這是不是就是商家的全部利潤呢?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商場貨"的營銷模式說起。大品牌商家在商場里賣貨,是要給商場費用的,這個費用怎么抽取呢?通常是按商品售出價格的25%收取。另外,商場里購買玉石,顧客無一例外都是要索取正規機打發票的,這就需要商家必須具有一般納稅人資格,一般納稅人的稅率是17%。此外,商家還需要承擔自己店面的裝修費用,營業員的工資。上述費用加在一起,大概成本要在貨品售出價格的50%左右。
這還不算完,正如前文所述,商家以1000元的價格向上級加盟商拿貨,那么上級加盟商也要從中賺取利潤,也就是說,標價10000元的玉石,雖然賣價四到五千元,但實際上很可能連1000元的價值都沒有。
這就是真正懂玉的買家絕不會去大商場購買玉石的原因。
點評: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玉石市場假貨泛濫,商場專柜正是利用了消費者"貴一點沒關系,只要是真貨"的心理,從中獲取高額利潤的。所謂"真貨",首先商品的本質必須是真的,其次商品的價格與價值要相符,不能相差太大。然而,"商場貨"的價格往往高出其玉石本身價值太多。
前兩天碰到一個案例,朋友知道我玩玉,拿了只從商場里買的手鐲來給我看,說是有發票有證書,標價6萬,打一折6000元買的。上手一看,批發市場50元就能拿到的貨。所以提醒身邊的朋友們不懂玉千萬別亂買~
對于消費者購買珠寶玉石,藏玉建議:首先,不要過分迷信鑒定證書。有一些所謂權威機構出具的鑒定證書,已經被歷史和業內證明并不權威。其次,購買前要對準備購買的珠寶玉石的相關信息有所了解。最后,由于部分不良商家將目光瞄準了外來游客,所以外出旅游期間要科學理性消費,冷靜面對旅游地點的各類珠寶玉石促銷。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玉器鑒定避免四個收藏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