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玉器曾有過三次耀眼亮點:春秋、西漢和乾隆時期,不同時代、不同特色,都留下了豐富的玉文化遺產。
清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余年,期間更是創造了新的光輝,“乾隆工”也成為這一時期精美玉器的代名詞。“乾隆工”鮮明的時代特征,使玉雕的形式美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大型玉山子、仿古器皿、痕都斯坦薄胎、題字落款以及各種新題材、新器形和新材質均有涌現,形成繁花盛開的大好局面,是歷代三個亮點中最為輝煌的,這與愛玉皇帝密切相關。
這一時期的宮廷玉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材美工巧,可頌揚的還在于創新意識:宮廷畫家參與了玉雕創作設計,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的有些畫稿也被琢成玉器。
收藏、玩賞玉器是乾隆的一大愛好,雖然宮中造辦處設有玉作坊,還不盡意,又增設“如意館”,供優良玉匠(主要從蘇州招來的)琢玉。珍稀玉雕《三希堂玉冊》就琢于如意館內,此件玉冊是專調蘇州玉匠朱時云進京所刻,歷時一年有余。后來朱時云不習慣宮中生活,托病回蘇。
乾隆愛玉富有雅趣,尤對古器賞識有加,作為古玉考古鑒定專家的皇帝在歷朝歷代中絕無僅有。他和最為親信的蘇州玉工姚宗仁“常以藝事咨之,輒有近理之談?!睋妨险f,有一次乾隆看到一件“玉杯”,很是喜歡,以為是古器,特地召來姚宗仁辨別。姚宗仁看后說:“嘻!小人之祖所為也,世其顯,故識之?!痹瓉磉@件“玉盃”就是姚家祖上所琢制,他之前看到過,故能辨別。乾隆聞之,尤為驚嘆。
乾隆喜歡作詩贊玉,史上鮮有。據記載,他一生所作詠玉詩多達七百余首,數量驚人,盡管詩作比較平庸,但愛玉之情溢于言表。他對蘇州琢玉技藝了解甚多,曾作御詩:“專諸巷亦出妙手。”
清玉雕器皿講究“形制古雅”,將青銅彝器的精良結合傳統玉雕工藝的特色,便有了新的“仿古之作”,開創了玉雕爐瓶新特色,呈現出許多造型端莊、刻工精美的新穎之作,并特別琢有“乾隆仿古”年款刻印,成為這一時期獨有特征。
痕都斯坦玉器吸收了印度和波斯的玉器制作風格,并加以改良和提高。乾隆對此有評語“不寶非求彼,頻來卻慚吾”,可見他對“洋為中用”與“古為今用”有同樣的認識。傳統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創意。
皇帝印章稱“璽”。秦漢以降,封建王朝統治者把玉璽作為皇權思想的主要表現形式和權力象征。乾隆時期琢制的玉璽數量最大且雕工精致,所用玉材也更為講究。玉璽均在宮中玉作坊琢制,其上均盤云龍,意喻“真龍天子”。史料記載:乾隆擁有“二十五方玉璽”,尚有其它不同用途的諸多玉印。
成就卓越的清代玉器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為玉雕新的形式美打開了廣闊空間。乾隆作為主要推手,以個人審美觀影響了玉雕未來的發展,體現出“新中有古,流中有源”。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