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雕作品的鑒賞和評價除涉及玉石本身的特性研究外,還廣泛涉及中國的儒道哲學、華夏美學、宗教習俗等眾多社會人文科學領域,因此其鑒賞和評價很難從單角度詮釋。
在我們對玉雕作品進行評估的實踐中發現,評估難點并不是玉質鑒定和玉質本身的商業價值評判,而是對作品的認識、對作者創作意圖的理解、對群體審美觀的認同和敏感,簡言之,評估難點是如何對玉雕作品的創造性價值和美學價值合理定位。通過對一些傳統和現代題材的玉雕作品的評估實踐,我們獲得了一些鑒賞和評價的粗淺體會,希望能拋磚引玉,通過探討、爭論得到修正和完善。
一、玉雕作品不同于玉雕產品
玉雕是采用天然玉質材料,由人類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反映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民俗傳統,表達作者思想情感,并有較高審美意義的靜態視覺形象。它是用適當的工具由表及里、由粗到細地去除多余部分,使之最終成為具有經濟價值和審美意義的實體。實體一旦完工即是玉雕成品。
若成品匠氣十足毫無個性,或可以商業化批量生產,不妨稱之為“玉雕產品”:若成品具有相當的藝術性,則可稱之為“玉雕作品”、“玉雕珍品“甚至”玉雕藝術品“。通常玉雕材質越好,其所含藝術價值可能越高。
白龍螭龍帶鉤,清,香港佳士得2004年春季拍賣會拍品,估價為50,000港元-70,000港元
二、玉雕作品鑒賞具有特殊性
歷來玉雕被劃分在工藝品大類中,與漆器、刺繡、木雕、剪紙等比鄰.與中國書法、繪畫、瓷器等的藝術認知度卻相距甚遠。從宏觀上看,由于玉材的珍稀,玉雕作品一經誕生就與富貴、權勢等形成了一種直接的聯系,制作群體、鑒賞群體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其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使玉雕作品在制作上更趨于謹慎和保守,從微觀上看,由于玉雕作品的制作學習過程漫長,創作環境艱苦,從業人員普遍是實踐者,很難自發地完成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認識飛躍,因此有幾千年歷史的玉雕行業缺乏系統的文字研究和理論總結.對玉雕作品的鑒賞缺乏系統的實證分析。這也是近年來不斷有人呼吁成立“玉學“學科的考慮之一吧。
有人認為,玉雕創作和制作過程包含了體力勞動和手工技藝,藝術家或文人們不屑為之,那么為什么米開朗基羅的許多雕刻作品采用數米高的大理石,一錘一鑿地完工后,卻能被世人當作藝術珍品、作者也被公認為世界級藝術大師呢?當然這其中有許多社會背景差異,但最終的不同點離不開社會群體對美的推崇和認識,離不開作者的藝術修養和創作性構思。于是要真正發展和提升行業聲望,進一步濃縮玉雕作品的價值,就要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社會群體對玉雕作品的認識度和鑒賞水準,另一方面提高玉雕從業人員的藝術素質和審美敏感度。這兩方面的良性互動就要求對玉雕作品的鑒賞和評價存在觀念的趨同,對其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存在客觀的互認,就要求基于玉材的特質,從經驗、從感覺、從情感,上升為文字表述、審美研究和理論評價。這種認識論上的飛躍恰恰是玉雕業所缺乏的。然而缺乏更便于吸收和借鑒,更便于向相鄰的藝術門類學習。
翠玉螭龍帶鉤,清,香港佳士得2004年春季拍賣會拍品,估價70,000港元-90,000港元
三、鑒賞的切入點
玉雕作品的鑒賞和評判可,可從以下方面切入作品的載體——玉石品質及利用;作品的語言—形式和內容。兩者相互協調、相互襯托、相互補充。
藝術學和美學認為,藝術品一定滲透著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承載了時代信息和創作者的生命特質,從而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然而藝術品的界線卻極模糊。藝術從來就不能用規則和數字加以定義和判定,審美欣賞也…,從來就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對美的認同雖存在個體差異,卻往往具有時間和地域的共性,具有一定的群體普遍性,因此,對玉雕作品的認識,對創作者的表達能力的認可往往會趨同。對玉雕作品的認識趨同是鑒賞和評價的研究基礎。
(一)作品載體——材質的鑒賞
玉雕作品鑒賞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材料品質評價和材料的合理使用判斷上。
筆者認為,在人類的視覺感受中,物質的形體和色彩是認識事物的第步。從某種角度分析,人類對自然界的色彩敏感和掌握程度又超過對物質形態的把握。比較色彩和形體,色彩的感情意味更濃,比如“感情色彩濃厚”早已成為人們評論事物的常用語。再比如中性色中的白色傳達出細膩、純潔,灰色傳達出堅實和幽默,黑色傳達出深沉和冷靜;彩色中紅、橙、黃稱之為“暖”色,藍、綠、紫則稱之為“冷”色此外不同明度和飽和度的顏色會產生輕、重、軟、硬之感覺等等。由此可見,在觀察玉雕作品時第感覺應是顏色。顏色美與玉材的品質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可以進一步引申:玉雕作品鑒賞和評判的第步是對材質的鑒賞。
材質的鑒賞包括兩個方面:材質的品質,材質的使用。其中材質本身的品質是固定的,也是重要的價值因素,有較為一致的評判原則,而材質的使用卻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成為玉雕作品鑒賞的重點。
翠玉饕餮紋帶蓋方爐,晚清,香港佳士得2004年春季拍賣會拍品,估價500,000港元-700,000港元
對天然玉材最大限度的使用和充分發揮、巧妙運用是玉雕創作最突出的特點,因此玉雕作品是否最大限度地表現了材質美是鑒賞要點之一 。玉材不僅有堅硬的質地,其本身具有的色彩通過加工處理后,又會以不同的色澤顯現和相互映襯,其天然色彩的豐富表現力可以隨物傳情,使作品更加生動。
天然玉材的材質美和作品的創作空間往往產生矛盾,因此玉雕作品是否最優化地處理和調和了這對矛盾也是鑒賞的要點之一。在制作過程中,既不能過分愛惜玉材,又不能完全獨立干玉材創作。在設計時若完全依賴于材料的形態,過分強調其誘人的特性.則會失去造型藝術本身的價值。這一觀點已然取得共識,因為少有不經雕琢的毛料會被當作成品在終端市場銷售。
在材料的使用上,已故著名玉雕大師王樹森對材質的最大利用和材質的創造性使用之間如何有機的統一,曾作過極為精辟的論述”次料可傷其料、其形,而高檔料卻不可傷料可保其質”。他認為真正好料的設計應圍繞突出其純凈美質進行創作,因為高檔玉料的俏色無論找得多恰當,一般都會被認為是有瑕,中低檔玉料的俏色也應讓只見到成品的觀眾認為俏色生動、自然才能真正提高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否則作品會因為受到料的局限“因色而俏色”.從而在觀眾心中產生牽強感和畫蛇添足之感。 由此可見,因料施藝雖然有較大的創作局限性,但卻立刻成為作者創造才能的分水嶺,要么中庸平淡.要么獨辟蹊徑。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過對材料品質和材料合理使用程序的鑒賞,就能大致將玉雕品劃分為玉雕產品和玉雕作品兩大類。當然,材料品質和材料合理使用程度之間既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比如好料不一定出好作品.而好的作品并不都是好料。真正的大師或藝術家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其中的差別在于作品的語言表達能力上。
痕都斯坦式活環菊瓣洗,晚清,香港佳士得2004春季拍賣會拍品,估價150,000港元-200,000港元
(二)作品語言——精神的鑒賞
兩千多年前先秦古籍《考工記》就強調工藝品應“材美工巧“.因此好的玉雕作品既要充分突出玉雕的材質美,還要運用玉雕技藝和設計理念表達和強化玉雕的美學價值。玉雕除必須強調材質美外,其形式美和內容的深邃也是絕不可忽視的。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共同傳達著作品的思想,傳遞著作者精神層面的思考和體會,表達著作者對審美的感受。
1表現形式的鑒賞
作為造型藝術,玉雕特別強調形式美的規律,注重運用不同雕刻手法來表現形式美。其雕刻手法主要有圓雕和浮雕。圓雕是在實際存在白勺空間通過體、面、線等造型手段表現玉質和作品的題材。圓雕可通過體量表現氣勢,通過面白勺起伏和線白勺變化表現細節,通過線條約束外形,突出輪廓。觀者可環繞圓雕作品從任何角度欣賞。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的立體形象,利用透視、錯覺、實影造成較為虛擬的空間效果,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場景。圓雕和浮雕經常同時出現在同一件玉雕作品上,兩種表現形式相互襯托,穿插運用。
在玉雕作品的表現題材上,通常將其分為山子、器皿、人物、花烏等,在工藝的角度上其鑒賞和評價原則不盡相同。這種分類方式具有技藝上的專業性,也較好地抓住了作品的形式特點。然而作品的題材范圍是十分廣泛的,表現題材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存在不斷變化發展的趨勢,因此必須借鑒藝術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論,對各種不盡相同的玉雕作品的審美元素分解和概括,才能真正領悟玉雕作品的鑒賞和評價要領。
根據玉雕作品的形式鑒賞特點和重點,可以將其簡單歸為具象玉雕、裝飾玉雕和抽象玉雕三大類。當然,對這種劃分的理解不能過分教條,這種分類并不絕對和截然,比如具象玉雕和抽象玉雕都有裝飾功能:而裝飾玉雕又往往采取了不同的具象組合和抽象紋飾突出主題并強化裝飾效果;抽象玉雕一定是對某種客觀具象事物的抽象表現,其表現形式一定具有某種裝飾效果。
具象玉雕 是以客觀事物為藍本,對其外觀、神情、動態、性格等進行再現。再現并非只是簡單的復制和模仿.而應抓住特點,表現更深的意境,以有形表現無形,調動觀眾的想象和聯想,從而達到藝術效果。如玉雕動物、植物、人物等除要準確刻畫其外觀外.還要通過凝固的瞬間形象傳遞其動感、神態、思想和性格等信息。具象玉雕的鑒賞要點在于是否準確、生動、自然、傳神。
裝飾玉雕 是基于客觀事物,但通過概括、夸張、提煉等手法表現美學裝飾價值,注重觀者對美的體驗和享受。如玉雕畫、屏風、玉雕山子、器皿等,創作題材可以較為廣泛。裝飾玉雕的鑒賞要點不是在于真實,而是在于是否具有美感,是否符合形式美法則,如對稱均衡,調和對比,節奏韻律,多樣統一等。
抽象玉雕通常是直接表現本質和內在結構,以點、線、面表現時空的節奏和韻律,追求時空的相對統一.表現人類思想的復雜和精華,注重思想性和藝術性。由于材質特點和傳統的影響,真正意義上的抽象玉雕實體在中國玉雕作品中較少見,但抽象紋飾比比皆是,如渦紋、饕餮、盤長、太極圖等。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鑒賞能力的提高,相信抽象玉雕在中國一定會誕生出自己的鑒賞群體。抽象玉雕的鑒賞要點在于是否能調動觀者的情緒,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強烈的共鳴和認同。
白玉象,清,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拍品,估價80,000-100,000港元
2、體現內容的鑒賞
玉雕作品的內容主要是指題材、主要思想、人物、環境、情節等的綜合,是通過形式表現出來的。相對于形式.內容通??梢酝ㄟ^作品標題或語言文字加以描述和表達。玉雕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既相互影響又相對獨立。例如作品形式本身就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這種審美體驗更側重于情感。作品一旦完成,其形式就已固定不變.而內容卻會因觀者的不同而不同。內容的發掘一方面依賴于作者的學識和才能,另一方面則依賴于觀者本身的鑒賞水平。玉雕作品的內容通??此坪唵?、通俗,但經過充分挖掘后卻往往發現其立意深遠、內涵豐富。雖然近年來業內也出現了一些嘲諷和警示內容的作品,但大多數玉雕作品的內容都是從積極的角度借古喻今,歌頌美好的事物,表現幸福的生活。
要將天然玉材變成具有一定形式和內容自勺可視玉雕作品,當然離不開玉雕制作技藝和技巧。熟能生巧,巧能化腐朽為神奇。優秀作品一定凝結了優秀的技藝,而過分的技藝賣弄也會通過作品表現出來,以致弄巧成拙。在《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中,清高宗乾隆為玉而題作的詩文超過830篇,除稱贊、欣賞、感嘆外,這位玉癡皇帝還明確表達了對玉雕作品的審美觀:如“吳中玉工愛惜玉材,每就其形似帶制為新樣,以質重可獲厚利,意謂見巧而轉近干俗”、“多加刻鏤不免失之機巧……”。這些話既表明不能完全就材保料,也明確地表達出對過份追求工細的反感。
玉雕作品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構成了作品的語言,無聲地表達著作者的意圖。作為中華文明載體之的玉雕作品,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種審美理想境界——意境。玉雕作品的藝術審美十分講究意境。意境是中國古典傳統美學的 個重要范疇,是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意境中既有作者的情,又有從現實中升華的景,還有內在含蓄、意味深長的意。對意境的認識和充分理解需要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生活閱歷,需要有較高的審美素養和藝術修養。真正的鑒賞家和藝術家往往集藝術、鑒賞大成于一身。例如徐悲鴻在其”專長”一欄中寫到:“會看畫的好壞”。因此,對玉雕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并非一日之功。
痕都斯坦式活環饕餮紋蓋爐,香港佳士得2004年春季拍賣會拍品,估價200.000港元-300,000港元
四、藝術鑒賞與藝術評論
從經濟學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玉雕創作者制造和提供美,而觀眾需求美,接受美。只有觀眾的鑒賞能力提高,美的需求提高,才能真正刺激更多好作品誕生,充分體現出作品的藝術價值,實現作品的經濟價值。玉雕作品只有通過鑒賞才能最終實現其審美價值,通過評論才能最終體現和提升其審美價值。
對玉雕作品的藝術鑒賞根植于材質和外觀形式的評價,根植于對作品內容的理解。鑒賞活動是個高級的、復雜的審美再創造過程。在鑒賞過程中同樣適用于許多心理學規律,如多樣性和一致性,保守性與變異性等。這~階段的審美思想活動主要有聯想、想象、情感體驗、理解等。經過一系列的思想活動,玉雕作品的觀眾通過感知、認同、欣賞等情感體驗達到頓悟、共鳴等精神升華。鑒賞者的生活經驗越豐富.認識能力越深刻,對相似題材和作品表達含義的背景知識越了解,其鑒賞能力就越高。
玉雕作品的藝術評論是藝術鑒賞的另一個層面,藝術評論是通過鑒賞活動后產生的既帶有評論者個人觀點,又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文字或非文字評價。最為系統的玉雕作品的評論當屬清高宗乾隆,在他的詩中對玉質、玉工等有褒有貶,其明確的審美態度對當時的玉雕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評論一定是在鑒賞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作品進行細致分析后作出的結論。通過評論方面可以幫助其他觀者更好地鑒賞玉雕作品、提高鑒賞能力并引導審美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對作品的創作者產生有效的信息反饋,促進更多優秀作品的產生和發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倪東方就曾說:”我的心注意聽的不是贊歌,而應該是他們所評論的低聲細語,從這方面吸收外來營養,來充實自己的創作能力?!?/P>
綠漆地楓葉寶石百掛屏,清,故宮博物院藏
評論應觀點清晰,態度明確,有褒有貶,有理解有剖析,決不是個人情緒的發泄,更不是蓄意炒作和惡意中傷。鑒賞玉雕的主要目的是能夠讓觀者從作品中體會造物主的神奇以及作者的苦心,充分發掘其藝術性,從而領悟人生哲理,得到精神升華,因此一個公正的玉雕評論者的出發點應該是善良的、積極的、無私的。
中國玉雕事業的繁榮不僅需要制作大師,還需要鑒賞家和評論家。
(本文圖片除下圖外均由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琥珀仿制品及其鑒別
下一篇:祝賀新疆泰和龍寶業紅山旗艦店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