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玉飛天
宋代玉飛天
飛天之名,出自佛經,梵文名干韃婆、緊那羅,他們原本是一對夫妻,后來都幻化成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能歌善舞、造福人類的神靈。
玉飛天作為飛天的一種表現載體,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應該肇始于唐代,但所見實物(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玉飛天)均為傳世品,出土的玉飛天實物最早為遼代,出土與傳世的實物表明宋、遼、金是玉飛天最為流行的時期。
唐代玉飛天造型多作挺胸昂首飛舞狀,一般身體自胸部扭轉,臉型豐滿圓潤,體態豐腴嬌美,漢式衣裙和肩披長帶緊貼身軀,隨風飄蕩,兩腿相交露雙足,身下的如意形祥云飽滿如花朵,整體給人輕妙曼麗的靈動感。
宋、遼、金時期的玉飛天多俯身,面向前飛行,靈動感不及唐代。宋代玉飛天著漢裝,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典型宋代風格的玉飛天,頭部造型與服飾近似于宋代玉童子,雙手捧于胸前,身體平展而略有起伏,結合陰刻的衣紋與鏤雕的飄帶,將飛天騰云駕霧的形象表現得自然含蓄,而飛天兩腿相交露一足以及身下祥云呈卷葉狀的造型,都不同于唐代的特征。
遼代玉飛天造型與宋代相似,但服飾具有本民族特色。頭部較大,頭上戴冠帽,臉微側轉,下身裙褲極長,裹住足部。金代玉飛天僅黑龍江綏濱縣中興墓群4號墓出土1件,為滑石質,形體特征也接近宋代,但構圖發生較大變化,飄帶、花朵與祥云組成方框,將飛天包裹在中間。
元明時期,玉飛天仍偶有所見,上海打浦橋明墓中就出有明代的玉飛天,但飛天神情呆滯,完全失去了唐宋遼金時期凌云飛翔、輕妙曼麗的神韻。到了清代,飛天題材就此在玉雕中消失。
作者簡介:
蔣衛東——198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看薄胎玉器的歷史領略它的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