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幾千年的玉文化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和田玉具有其他寶玉石所不具有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它的油糯性。溫潤的和田玉會讓人感覺親近,覺得它已融入了你之中,成為了你的一部分。
細膩滋潤是鑒別玉和石的主要依據,人們愛玉也正因為它的溫潤性質,因此對和田玉來說,質地的細膩滋潤是第一位的品質。那么,如何來看和田玉的油潤度以及糯性呢?油性、糯性又跟哪些方面密切相關?下面我們來做詳細的解釋。
什么是糯性?
糯性就是一種渾厚的感覺。比方說上好的大米煮熟后,那種渾厚油亮均質的感覺;再比方說一塊用過些天的香皂,用水洗一下后的那種感覺。人們一般只知道這種視覺上的糯性,其實和視覺上的糯性如影隨形的還有一種手感上的粘性。琢玉時,糯性好的料與鉆頭間會有一種粘粘的感覺;盤玩時,油潤滑膩之外還有一種阻力感。表現在物理結構上,顆粒細小、交織致密的料,糯性一般都比較好。
脂份,則是種感觀上的形容詞,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白如截脂”。想象一下那種純凈濃厚的豬羊油凍結后的樣子,你就知道什么是脂份了。料子會由于細度上佳,結構致密而予人“細糯”之感,也俗稱脂份好。脂份、油脂感和潤度, 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油性包括兩方面:
一是視覺上的油潤光澤,即脂光較強,同時溫潤柔和不刺眼。它跟白玉的致密度(即間隙大?。┯捕纫约按蚰シ绞蕉加嘘P系。致密度越高光澤越強,硬度過高光澤則會偏剛性,剛性的光澤對翡翠來說是好的,對白玉來說卻是缺點。大部分籽料拋光后為油脂光澤,有些產地的料則會出現玻璃光澤,這雖然和打磨方式也有關系,但主要還是因為玉中氧化硅的含量。
打磨器物時,打磨速度越快就越細,光澤也更強,所以有些打磨師傅用油石打磨后會再用牛皮過一下,這樣能顯得油潤些,但其實未必好,因為人手盤出的油性是最好的。
如果是沒打磨過的原料,那么只需要看切痕就能知道成品出來后的光澤了,鋸片的拉痕會出現一絲絲強油脂光澤的料出的成品一般油脂感強。
二上好的和田玉料還須具備手感上的油性。手感上的油性是指略有阻力的油滑感覺,就象手里握著一砣油,用手一推,有一種油要化開的感覺,那感覺非常特殊也非常好。
脂份高,就是要“油”,結構要細而勻,就象一塊煎好后凝固的豬油,幾乎看不到結構。
玉的油性
接下來來說說玉的“油性”。玉的油性并不是那種純粹的“油呼呼”的感覺,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玉的油性應該是玉本身呈現出的“油脂光澤”,而不是用不干凈的手盤玩之后所具有的那種臟兮兮、油呼呼的感覺。
所以時常清潔和田玉、把玩時記得洗手,是非常重要的養護方式。這樣盤玉越盤越白,在燈光下看“晶瑩剔透”,仔細看又說透而不透,給人以非常明顯的“溫潤如脂”的感覺。這種“脂”明澈而深入,不是浮于表面,也不是純粹的白或青或黃。
不太了解潤性油脂光澤到底是什么的話,不妨到菜場看看豬肉的膘,那種光澤就是了。
光澤手感與結構及拋光的關系
和田玩的是油性,包括兩個方面:油脂光澤和手感。
先說和田玉的光澤:光澤是玉石對光反射的能力。古人稱和田玉“溫潤而澤”,指的就是它的光澤帶有很強的油脂性,給人以滋潤的感覺。這種光澤很柔和,不強也不弱,既沒有強光的晶透感,也沒有弱光的蠟質感,使人看了舒服,摸著潤美。
不同的玉質和拋光使得和田玉有著以下三種不同的光澤:油脂光澤、玻璃光澤及臘狀光澤。
油脂光澤是指一種慢散射的柔光;玻璃光澤是一種鏡面反光的光澤;臘狀光澤則表現為慢散射但光澤很弱或沒光澤。
和田玉的光澤既與玉質有關也與打磨拋光方式有關:玉質越細,打磨及盤玩出來的油脂光澤越好,反之玉質粗的,就很難通過拋光或盤玩出現油脂光澤。
玉質不好的和田玉有時甚至會拋出賊光來,賊光是一種浮光,因為玉本身的顆粒粗,所以很難拋透,光澤因此流于表面,有種輕浮感。為避免出現這種狀況,有人就會選擇用高速拋光方式把它拋成玻璃光,用以遮掩。
臘狀光澤則是結構松散的表現。所以說,和田玉結構的致密性也是很重要的。
一般而言,青海料拋光易出現賊光,俄料則易出現臘狀光澤。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和田玉質地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