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猴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九,所謂“申猴”。 猴生性機靈、好動,其機靈,自不必多說,因為,猴與人類關系密切,通人性。元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里就有文字反映猴的機靈,其好動,也顯而易見,即便是被關進動物園的籠子里,猴也總愛跳上跳下?!栋谆⑼ā吩疲汉?,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候者也。猴之吉祥在于它與“侯”同音?!昂睢笔枪糯粑?,《禮記》云: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遷的吉祥物,自然而然地成為古代工匠師繞不開的動物造型。而下面幾件猴形配飾,就是周代時期猴形動物造型融入于生活器物中的經典作品。
猴面人形佩(圖1)為青玉材質,高5.9厘米、寬1.9厘米、厚0.25厘米。周身全部受沁呈灰白色與黃白色。玉質較細,微透明。玉猴為蹲踞式,猴首側視,頭部盤有一龍,龍尾屈于猴頭之上。頸部下也雕有一龍,臀部飾一龍首,頭部盤龍的卷尾處有一個圓穿。出土后,玉猴的足部有殘損。
猴形銅帶鉤(圖2),長12.56厘米、寬3.88厘米、厚1.52厘米、高2.09厘米。正面通體作浮雕母猴形象,攀援動作,姿態靈巧。猴體跪伏,左臂向前上伸高舉,看去明顯長于右臂,屈爪彎回巧妙形成鉤首,似單臂掛于樹上,右臂向身后彎曲持尾。猴子縮首側目,圓臉短毛,高鼻隆額,下頜突出,尖嘴緊閉,深目鼓睛,雙耳側立。昂胸伏身,上體裸露,巨乳高聳,似戴葉狀胸罩。下身著有短裙,上緣外翻,并以斜線為飾,下緣則以較大花朵為飾,翹臀撅尾,動感十足。右腿前屈踢至胸側,左腿屈膝跪臥向后,爪尖觸及尾根。長尾弧曲接近環形,尖部及腕,握于右爪。正面通體鎏金,光澤耀眼。背部素面,沒有鎏金,露出綠、褐銅銹,設有圓形鈕。此件猴形帶鉤,具有典型的戰國風格,其以動物靈猴為飾,構思巧妙,造型生動,機敏可愛,靈動有神,保存完好,金光璀璨。
猴形銅帶鉤(圖3),長9.36厘米、寬4.04厘米、厚0.65厘米、高1.25厘米。正面通體作浮雕靈猴形象,攀援姿態,小巧靈敏。左臂向前平伸,明顯長于右臂,屈爪作為鉤首。猴子縮首,側目而視,圓臉稍尖,上寬下窄,高眉粗長,甚有精神,眼窩較深且大,鼓目凸睛,鼻梁較高,鼻尖缺失略顯微塌,弧口尖嘴,雙耳向上,似有某種專注或警覺。右臂向下伸出,肘部略微彎曲,胸前臂彎有一飄帶呈“S”形纏繞前臂。臀部渾圓,微鼓上翹。雙腿彎曲,露出指爪。頭發、眉毛和胡須錯銀裝飾,眼睛、鼻子、嘴巴及耳朵,則以錯金工藝裝飾。并以勾云紋圖案與錯金銀工藝,裝飾衣紋及肢爪等其他多處部位。該鉤背部光素平整,沒有其他裝飾,露出綠、褐以及紅色銅銹,中部設置矮柱圓鈕。鉤鈕圓面飾以一周錯金銀弦紋及3個渦狀云紋。整器造型線條流暢,充滿動感,生動寫實,憨態可掬,錯金銀工藝交錯出現,采取色塊相間、大刀闊斧地做整體裝飾,使用線條精心刻劃、表現局部細節,以突出重點部位,更顯富麗堂皇、典雅名貴,可達典藏水準,堪稱奢華美品。
“猴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無論炕頭、墻頭、碼頭、槽頭、口頭,乃至寺廟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先生”的位置?!昂镂幕币呀浶纬梢环N觀念形態,古往今來,在廣大農村和城鎮市民的底層文化中獨具特色。它的內涵始終保持著傳統文化的原發性,反映出庶民百姓鮮明的是非觀念和趨利避害的精神需求。
(原標題:周代人的“侯”文化)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