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是玉雕中的常見題材之一。據考證,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了蟬的形象。商代殷墟“婦好”墓中,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梢娤s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問世好幾千年了。
蟬雖為秋蟲,卻一直以“脫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的高潔而為古人所推崇。人們因此雕琢玉蟬,作為帽飾,這就是“冠蟬”的來歷。
除此之外,早年的蟬還因其蛻殼變化的特殊性被人們賦予了脫胎換骨、復活再生的神秘寓意,“玉琀蟬”就源此而生。以“玉琀蟬”隨葬的風俗,在漢代最為流行。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近現代玉雕中的蟬。
對蟬,中國古代文人似乎總有一種別樣的情愫。在他們眼中,蟬性情高潔,不食人間煙火,且有出土蛻變重生等特征,而這些,都與文人們所追求的潔身自好、尋找新生的樸素愿望相符。蟬的形象,由此也變得愈發神秘而富于人文色彩。
近現代玉雕中的蟬,既有仿古造型,也不乏惟妙惟肖的寫實之作,卻都造型工整,線條流暢,常令人愛不釋手。
對于蟬的品性,歷代文人雅士都各有側重,在他們的作品中也各有表現。初唐·虞世南就曾吟詩贊美蟬性:“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認為蟬聲遠傳的原因是因為蟬身居高樹之上,而并不是憑藉秋風。言外之意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憑借,自然的就能聲名遠揚。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又漸次賦予了蟬更多吉祥如意的寓意。如在腰間佩掛玉蟬,諧音“腰纏(蟬)萬貫”;佩掛在脖子上的則名為“一鳴驚人”;伏臥在樹葉上的玉蟬,又寓意“金枝(諧‘知了’音)玉葉”或“守住大業(葉)”等等。但其潔身自好、志向高遠的寓意始終未變。
小小的蟬,寄托著無數國人越來越多的期愿與祝福?!?/span>
除此之外,由于“蟬”與“禪”諧音,所以蟬這種小小昆蟲,無形之中,似乎還沾染了不少佛性與禪韻。還記得那位負笈遠行、千里取經的三藏法師嗎?《西游記》中明白的說,他是如來佛祖坐下二弟子“金蟬子”轉世。
佛教素有“轉世”之說,佛祖二弟子以“蟬”為名,更從一個側面點明了蟬在佛教中的地位。
最后,來說說玉雕蟬的大致分類。在古代,玉蟬就其用途,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佩蟬,即隨身佩帶以裝飾、避邪;二是冠蟬,即作為飾物綴于帽上的;最后一種則是唅蟬,是古代墓葬中放置死者口中的隨葬品。
佩蟬、冠蟬和唅蟬的區別在于:佩蟬在頭部有對鉆成“∨”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于佩帶;冠蟬則于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唅蟬一般無孔。喜愛古玉收藏的朋友據此,便不難分辨古蟬的品類了。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玉器市場期待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