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之所以經久不衰,除自身有獨到之處,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就是附加在玉石之上的精神價值。在歷代名人的助推下,我國的玉文化得以流傳,生生不息。我們的圣人——孔子就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和他的儒家學派,曾讓整個中國愛上和田玉。
在孔子看來,美麗的玉石,凝結著十一種品德,與君子的性格相合,那是上天的恩賜。它們分別是: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這些品德,是當時圣賢的終身追求,以及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玉與儒家思想的結緣
自商朝以來,玉石的用途就從祭祀轉變為帝王禮器。玉制的圭璋物件,被分發到各級王爵。隨著玉的宗教化、政治化初步達成,和田玉成為神靈和皇權的共同象征。
但玉石的道德化,是從春秋才開始的。"玉和德相符"的類似理論,管仲的著作有所描述??资ト嗽凇抖Y記》中將其細化,才使得玉石代表了那么多品行。
孔子的解釋大致如下:"玉溫潤而有光澤,是仁;玉質縝密,是智;玉有棱角而不傷人,是義;玉的密度很沉、有一種墜手感,是禮;敲擊玉器會有清澈悠長的聲音,最終戛然而止,是樂;玉的瑕疵和美好互不遮掩,是忠;品貌表里如一,是信;玉的氣質像虹一樣沖擊日月,是天;玉能體現山川的精神,是地;玉制的圭璋用于朝圣,是德;天下人都把玉看得很高貴,是道。"
孔圣人一席話,以當時人們的"貴玉思想"為本,賦予了玉石這些品質。這番話徹底提升了用玉的內涵,玉石從此有了人文精神,洋溢著高尚的道德情懷。天下人愛玉,就像敬慕有德之士一樣。
儒家學說對玉文化的影響
孔子論玉不是故弄玄虛,也不是普通的說教,玉石道德化帶來一種新的美學理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有著較高的現實意義,其美學觀念對后人起到深遠影響。
那些有關道德的儒家學說,多以美玉為依據,并始終以玉為尊。隨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樣的金句越來越多,和田玉的道德象征地位得以鞏固。
自漢武帝要求"獨尊儒術",千百年來,儒士們將自己比作玉,并主張各個階層都要向玉學習。百姓見賢思齊,不斷模仿當世儒者的行為。在這種"尊儒"的社會氛圍下,玉的形象慢慢發展到"社會道德",成為了整個封建禮樂制度的標桿。
圣人對德和玉的比喻是否妥當,今天來看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孔子把君子和玉緊密地聯系起來,后世的儒家子弟,要求君子要效仿那十一種德,并付諸實施;二是君子要像玉一樣,有著溫潤、謙恭的風度。
儒家還經常說:君子無故,玉不離身。這句話直接將玉普及到了民間,極大的促進了玉文化的發展,很多文人雅士開始入手玉石。儒家理論對玉的傳播貢獻很大,將玉從王者手中解脫出來,為君子所佩戴,為文人所仰慕。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把玉作為社會道德的圖騰。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道德參考,也讓億萬人愛上了玉石,將她們看做完美的存在。此后幾千年,在儒家指引下,玉石一步步普及民間,愛玉的人再也沒有少過。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子岡牌的承續——現代新玉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