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器的沁色究竟有多美
清末民初的古玉鑒藏大家劉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這樣說過:“夫寶玉之可貴者,晶瑩光潔,溫潤純厚,結陰陽二氣之精靈,受日月二光之陶熔。其色沁之 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鶴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測:較之寶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韻,能奪人之目,而不能動人之心者,則遠勝十倍矣!”
依我看,劉大同對古玉沁色的解說,恰恰說中了紅山文化諸玉器的中心所在,紅山文化古玉之所以能動人之心魄,其主要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在地下沉睡了幾 千年之后,會受到地下各種礦物質和地址構造以及地域氣候的影響,從而產生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色彩,使玉質的質地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被后人稱之為“沁 色”。
沁色漂亮的紅山文化玉器
可見,紅山文化古玉的沁色是受天地陰陽之二氣,日月精華之光的影響而產生的,紅山古玉在使用之初本來就是用來與神靈溝通的神玉,又接受了幾千年的天 地之精華,所以,它更具一份精靈之氣,又是那么的美不勝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們刻意追求的目標,往往一塊古玉因為沁色的美而身價驟增百倍,而各種 沁色也成了鑒識紅山文化古玉的重要手段。
紅山文化勾云佩
判斷一件紅山古玉器的真偽,需要的是將材料、器形、磨琢工藝和沁色這四方面的信息加以組合來判斷的,偶爾與朋友探討、交流古玉的辨識時,他們所主張 的也是料、形、工、紋四種方法??磥恚瑢τ诠庞竦呐袛?,這四種方法應該是最基準的。并且,這種組合必須是十分和諧的組合,不應該出現互相矛盾的現象,即玉 器上面所有的信息都明確無誤的告訴你,這件玉器應該是紅山文化某個時期的產物,而不是其他的,如果出現互相矛盾的現象,那就會出現信息錯亂,如果信息錯亂 的“古玉”,它一定就是一件仿制的紅山古玉。
沁色漂亮的紅山文化玉鸮
劉大同說:“玉器受地氣,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納于內。”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內部,與玉渾然一體。而假沁則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沒有各種深 淺不一的凹陷變化。沁色看似神秘,實際上卻是不難鑒識的,我覺得多看,多接觸真正的紅山古玉沁色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而且,在紅山文化諸玉器中的沁色,根據 北方地質狀態和氣候條件的因素,它們在地下所形成的受沁狀況也是基本一致的,只要掌握了這些知識和規律性,我覺得在具體鑒定紅山古玉時就有保障多了。
受沁較重的紅山文化玉琮
玉器受沁雖說需經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處的土壤所含礦物質上的區別,根據時間長短不同,玉質的不同,受沁程度也會有所不同的,南方多 雨地濕,玉器易受沁變質;北方少雨較干燥,受沁較淺,或有歷經數千年不受沁者。但無論如何,都是有證可驗的。也就是說,這里也存在著入土地點具體環境的問 題,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紅山文化諸玉器多數出自山頂之上,接受的是高山環境的影響,所以說,紅山文化任何時期的玉器沁色都是受地質和周圍氣候環境 的影響的。
可見,紅山玉器的沁色是由外而向內沁入玉肌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會在玉表上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跡。一般來說,玉器入土的時間越久,沁色也會重,而由于 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氣候比較干燥,冬夏溫差比較明顯,玉器入土后,經過冰凍、干旱、高溫和雨水的浸泡等自然狀況的不停交替反應,加之內蒙古地區土質多呈堿 性等狀況,受沁狀況也是比較明顯單一的。
我根據平日所留的紅山文化玉器資料,把紅山文化諸玉器根據各種器型盡量全面的展現給大家,并把它們的沁色大約歸結為以下幾種,并且,這些沁色都是紅山古玉中比較常見的受沁狀況:
1、云霧沁:也叫煙沁。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而且還有些神秘,它來源于民間,與紅山文化神玉的身份比較相襯。這種沁色是紅山玉器中最常見的沁 色,也是被藏家最認可的、最美的沁色。從感官上看,感覺沁色剛剛進入玉皮,尚未進入玉的肌理,就像長了一層薄霧流云一樣,飄蕩在玉表之上,具有一種流動的 感覺。在北方,由于氣候干燥,形成這種沁色其實也是非常艱難的,至少需要幾千年的時間。
帶有云霧沁的獸神面
2、奶白沁:這種沁色外表成乳白色,民間稱它為“奶白漿”,這會讓人很容易想到牛奶那種絲滑、細膩、柔軟之感覺,這種沁色看起來光潔溫潤,非常的潔 凈;如果透過光能見到其原有的玉色,奶白沁有時看起來是很厚的一層,其實它也是薄薄的一層。像這種沁色的玉質多為黃色玉質生成,那是因為玉質密度較高,堅 硬,不易受沁,所以,經過地下幾千年的沁蝕,白色的漿沁全部都附著在玉表之上,無論從玉質上還是從沁色上講,它們的都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優者。
帶有奶白沁的雙聯玉璧
3、開窗:具有“開窗見地”之意。紅山古玉有時在受沁部位中間露出一小片或一條玉器原有的“玉地”,讓人能了解這塊古玉材料的本來面貌。這種受沁的紅山古玉沁 色自然厚重,讓人感到有種由深及淺的層次感,并具有一種擴散的動感,尤其是在受沁與不受沁處之間、表里之間、此一沁色與彼一沁色之間,沁層更有立體的感 覺。
身上有開窗的紅山文化玉鸮
開窗
4、雞骨白:由于玉在土中受土質、溫度的影響,產生一種鈣化的現象,似煮熟的雞骨,故起名“雞骨白”。在紅山文化諸玉器中,有些雞古白的現象就是因 為玉器入土前被火燒過,造成玉肌松軟,這樣會很容易在地下被侵蝕。雞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包漿,受沁的程度也有輕有重,輕者肉眼可見大小不一的圓形斑 點,用強光照射,此處可偶見透光。重者已經徹底鈣化,這是玉石的一種質變現象,多由氧化和復分解過程而形成比較疏松的物質,所以較為松脆,怕磕碰。鈣化的 玉已經是發生質的變化了,也就說它已經脫離了玉的特點,失去了玉性,鈣化嚴重的玉會比較松軟,甚至酥軟的已經用指甲都能摳得動。
雞骨白的鳥頭
5、冰片紋:冰片紋是玉石的自然老化現象,是受熱脹冷縮、雪水與雨水、以及土質內所含弱酸、弱堿的腐蝕而行成的,是沁進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結果,特別是由于內蒙古地質環境土質一般都呈堿性,以及氣候溫差又比較明顯等原因,紅山玉器大多都存在冰片紋。
帶有冰片紋的玉玦
冰片紋細圖
6、瑕紋也叫綹裂痕,是古玉受沁或是順著玉器原有的裂縫沁進去,或是沿著玉質較松的部位沁進去,有裂縫的瑕紋中間有凹陷,沒有裂縫的瑕紋往往是自然的滲透狀。
帶有瑕紋的玉管
7、根須紋:聽其名便知略知其意,也就是說玉器外表受沁的沁紋就如樹枝狀結構延伸。這種沁在紅山玉器中比較少見,僅供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即可。
帶有根須紋的玉爪形器
8、血沁與黑色沁:古人認為血沁為人的鮮血所沁,其實我個人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一個是人的血液和肉體不可能在地表存留的時間太久,血液時間一長 就不再是紅色,并且隨著溫度會自然的蒸發掉;另一個是古玉剛剛入土時玉質堅硬,是不可能受到液體所沁入的。這種沁色的形成主要是受地下土質所含的礦物質 (比如說鐵礦、銅礦)或紅土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輕,輕的有時為黃色,重的地方還帶有棕紅或黑紅的塊狀物。
帶有紅沁的紅山文化玉器
帶有黑沁的玉管
9、土沁:這也是辨別紅山玉器生坑特點的一個重要方法,當地民間把這種土沁為“大皮殼”。這種土沁一般由紅土、黑土和黃土而沁成,呈黑、黃和土紅 色,皮殼的中間似乎有一個個的小核,似山包狀,周圍呈現放射狀,并分層。過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會出現疙瘩或小坑,或 變為土咬或蛀蝕。皮殼與玉質表面已經成為一體,用水都很難清除掉。
帶有土沁的玉斧
土沁細圖
以上給大家介紹的沁蝕狀態的生成,是相對于北方各地方的土壤、氣候條件而言的。比如說同樣是紅山玉器,但是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與內蒙古赤峰市的沁色就不一樣。我們習慣將古玉存放環境分為干、中、濕以及熱、溫、寒等若干類土壤氣候類型。若在干性和高寒地區環境內,沁蝕的速度就慢得多,這也是紅山文化玉器歷經八千多年而沒有消亡存在至今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時,在密閉及腐蝕物少的環境里,沁蝕的速度就會更慢一些。而紅山玉器多以石板墓葬為特點,這也是它能保持完好的主要原因。在濕熱性環境內,沁蝕的 速度就會快得多;如果在強酸、強堿或海灘鹽地區的環境中,沁蝕和腐蝕的速度就更快。古玉所處的小環境還分水坑、火坑和干坑。一般講,紅山玉器多為火坑和干 坑,火坑的玉器多裂紋,形同石灰,所以紅山玉器由于早期具有在祭祀過程中的火葬特點,所以很多玉器都被火燒過,所以多數都已經呈雞古白狀。干坑之玉皆帶有 枯槁之色、土銹之痕。南方有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干坑之說,而火坑之玉是最難恢復原狀的。凡玉質較脆弱的紋路或裂綹處更易受沁,形成沁紋,顏色也比較 深,且有向周圍擴散之勢,且沁紋多呈凹陷現象。
故而,在《古玉辯》的第六十八章中說: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氣,氣生神。古玉之沁,集自然之靈氣,借時光之醞釀,自然而生,光氣活現,神韻非常。凡 古玉真品,可無沁色之表象,但不可無光氣神之靈魂要素。今人可仿型料工紋,但難仿其沁;能仿其沁,卻不能與光氣神達到統一。故古玉鑒定,能看型、料、工、 紋者乃是初學;能看沁色者可謂高手;能將光氣神爛熟于心者方為高人也!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和田玉”到底還留下多少家底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