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的時候,可曾在墻角、樹下扒過磚頭、捉過蛐蛐?
蟋蟀,又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斗雞等等。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據說已有1.4億年的歷史了。蟋蟀具有頑強無敵,勇決勝負的武士風采,被譽為“天下 第一蟲”,在古代時,更常為人豢養、玩斗。
養斗蟋蟀始于唐朝天寶年間,興于宋,盛于明清。歷史上因玩蟋蟀誤國者,也不在少數,可見蟋蟀的魅力。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蟋蟀等玉雕中常見的鳴蟲類。
整器造型工整,四面多為素面,正面下方浮雕一蟋蟀,長須鼓腹、雙腿粗壯,充滿力量感。蟋蟀的“蟀”與帥同音,玉雕中常以之表達大權在握、飛黃騰達之意。
中國古代有三大鳴蟲,除蟋蟀外,還有一種,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就是蟈蟈。蟈蟈留給80后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就是青綠草編籠子里的那一抹翠色和它清脆明亮的叫聲。一只蟈蟈,養得好,活上幾個月,也是有的。
蟈蟈的學名叫做螽斯,聽到這個名字,許多玉友是不是會覺得有些熟悉呢?事實上,許多和田玉蔬菜瓜果上爬著的小蟲,正是螽斯。
據考證,原始社會末期,就已開始了蟈蟈崇拜。古文中禹就是"蟲"。大禹就是以禹蟲即蟈蟈來命名的。于是禹蟲便成了大禹氏族的圖騰?!对娊洝ん埂穭t是世界上最早記載蟈蟈的文字之一,整詩頌揚了蟈蟈的種族興旺,是一首祝人多生子女的喜慶民歌。由此而產生的成語 " 螽斯衍慶 " 后來便成了喜賀子孫滿堂 的吉祥語。
作品質地細膩、油潤,采用圓雕手法將白菜雕刻的層次分明,葉瓣翻卷,唯妙唯俏,葉上一雙螽斯活靈活現,富有動感。
要說到玉雕鳴蟲,還有一種是必不可少,那就是——蟬。
在古人心中,蟬一直都是一種神秘的生物,入土能活,出土羽化,餐風飲露,清白高潔。自漢代始,人們開始將玉蟬放入死者口中,希冀著精神不死,能夠再生復活;又將蟬形玉飾或隨身佩戴,或鑲于帽頂,以示自己情性高潔。
再后來,人們又根據蟬的讀音與本體特征,以蟬來表示腰纏萬貫,一鳴驚人等含義。玉雕中的蟬也因此一直為人們所鐘愛。
作者巧用糖色俏色雕琢玉蟬高踞玉牌頂端,鼓翅而鳴,身下梧桐繁枝茂葉,有秋風過,一葉飄然零落。此玉牌牌型工整大氣、畫面動靜相生,又以糖白玉獨有的色澤來表現秋風梧桐之景。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四點看和田玉作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