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在玉雕行業出現了電腦控制的機器雕刻工藝,這種工藝如同電腦繡花的工作原理:由電腦指揮幾部鉆頭同時在玉料上刻制預先設置的圖案。由于可以批量產出,節省了人工,機雕的玉件成本會低很多,市場上將可能出現越來越多的機雕玉件。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新技術和市場局面呢?
我們不妨看看七八十年代手表市場的變革:當時石英表開始商品化,進入市場,由于走時更精準、產能提升快、成本更低廉,迅速占領了市場、擠壓了機械表的份額,機械表市場份額一度被壓縮到了15%。瑞士是機械表的主要生產國,制表業是瑞士的支柱產業,受到石英表的沖擊,有近千家制表企業倒閉,十萬人失業(當年瑞士人口只有600多萬),簡直是滅頂之災。
面對這樣的局面,瑞士手表業并沒有選擇跟進石英表,與日本競爭,而是繼續堅持機械表的方向,不斷創新、提高工藝和技術含量。先后開發了陀飛輪、雙時區、雙重日歷(公歷和農歷)等復雜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對質量和工藝水準要求非高,在客觀上限制了產量的提升,也就造成了限量版、小批量的模式,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且單價要高得多。如今在中高端手表市場中,幾乎就是瑞士機械表的天下,這些機械表已經不再是計時工具,而是奢侈品、工藝品,甚至是藝術品。而石英表只能淪落到小商品市場的柜臺中。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規?;纳a工藝雖然短期內能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打開市場,但是長期看,這些流水線的商品終將成為初級消費品,最終進入紅海。
再看看玉雕行業,有類似的地方,也有不同所在,不同之處在于:好玉料的稀缺性從客觀上就讓玉雕行業要“限量”,同時買家也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更加專業、也更加挑剔,這從另一個角度迫使玉雕行業要深耕細作,認真對待每一塊玉料,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它的美感、附加給它藝術價值,使它成為藝術品。而精工細作、有設計有創意、人玉合一的玉雕作品才會被買家和藏家追捧。
從翡翠市場的現狀也能看出這樣的端倪:市場上佛公和觀音題材的雕件幾乎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除了料的差異,沒有任何差異,這也就造成了翡翠成品中,雕刻部分的附加價值幾乎沒有,翡翠成品的價格幾乎就是材料的價錢。整個翡翠行業幾乎都是在交易,而缺少創意,翡翠雕刻的從業人員幾乎都只是熟練工,翡翠的藝術作品也遠遠少于和田玉。
所以不論是從市場發展的角度,還是珍惜和尊重優質玉料的角度,機雕都不可能成為主流,玉雕師和工作室要認清這樣的形勢,不要被短期的利益所誘惑;從長期看,機雕只能出商品,不會出玉雕作品,更不會成為玉雕藝術的主流。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幾種常見的玉雕寓意,你都知道嗎?
下一篇:琢還是不琢,說說玉雕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