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
薄胎是和田玉玉雕行業中最有難度的技藝之一
她的歷史稱得上“顛沛流離”
自唐代起幾經失傳、重現
由乾隆皇帝正名為“痕都斯坦”玉器
卻伴隨著“康乾盛世”的落幕而再度失傳
經潘秉衡、楊根連、馬進貴等一代宗師努力復興
這項技藝終于回歸
潘秉衡《白玉薄胎蓋碗》
傳統的痕都斯坦玉以器皿為主;在薄胎外部,通常以金銀寶石鑲嵌或以陰刻淺浮雕效果的花草圖紋,以茛苕、西番蓮和鐵線蓮居多,一般不用山水和人物圖案,因為山水、人物講究立體感,會使胎體厚薄不勻,影響整個器皿的藝術效果。
后痕都斯坦時代
范棟強 青玉薄胎龍鳳呈祥對瓶
方瓶是一件對襟馬褂,龍游隱隱,
圓瓶雕一件斜襟小襖,鳳穿牡丹;
一剛一柔,以造型配合紋飾,寓意吉祥又溫情脈脈,設計巧妙。
當代薄胎玉雕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器皿形制與花草紋飾,在繼承痕都斯坦玉的基礎上,設計和技藝都更加突破,開辟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以多變的純雕刻線條代替金銀錯工藝,以碧玉為主要材料,總體風格更加清新靈秀。胎的薄厚是這項技藝首要攻克的技術難題,而后便是如何將藝術設計賦予這種靈透脆弱的載體。建筑紋飾、人物及現代雕塑感甚至其他門類的裝飾特點紛紛融入薄胎創作之中,既保留了“薄如蟬翼、輕若鴻毛、亮似琉璃”的特點,又給這門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玉峰 青玉薄胎寶相花花瓶
線條圓潤的瓶身線條,配上可愛的立領瓶口,俏皮可愛。淺浮雕配合打洼技巧,凸顯紋飾層次感。
朱玉峰 青玉薄胎素壺
楊云峰 青玉薄胎蓮韻香插
一支半開荷花,造型灑逸,色澤柔和內斂,觀之韻致靈秀。細看居中花瓣微合,外圍的花瓣完全舒展開,線條流暢將花瓣的輕盈情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底座的設計也頗具匠心,遠觀猶如一泓清水,愈顯荷花“濯清漣而不妖”的氣韻,令人久久難忘。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