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來自《玉界》第三期,《玉界》由中國和田玉網制作,新浪網聯合發行。
>> 點擊這里在線閱讀本文章的電子雜志版
>> 點擊這里進入《玉界》電子雜志專題頁
中國玉雕爐瓶器皿主要借鑒夏、商、周三代青銅器中的爐、薰、鼎、豆、匜、盤、爵的造型,以及沿襲遠古時期一些古拙的石器、彩陶形狀,稍作變化而來。這些器皿,原件均系先民們用來祭祀天、地、東西南北中各方神靈,吉祥含意厚重。
我們鑒賞、評價的主要內容是它的制作工藝,重點在器身、器蓋和器表裝飾上。
爐瓶器皿的制作,主要運用圓雕、浮雕、鏤空雕等不同的裝飾技藝,浮雕中又輔之以扎實的陰刻、陽刻、線刻等工藝技巧。
爐瓶器皿從造型到紋飾,應該顯示它的完整性,“規矩、對稱、端莊”是爐瓶器皿最顯著的特點,通過“打鉆掏膛”、“取鏈活環”、“制口雕刻”、“提梁活動”以及拼鑲裝飾等特殊雕刻工藝的完美處理,爐瓶器皿的工藝美學效應才能得以充分顯示。
我們應該注重爐瓶器皿的規范性的表征,在賞析、鑒定時,除了留意前面提及的“制作工藝檢視”中指出的幾個方面,還必須考察以下一些具體內容:
(1)玉雕器皿造型的各個部位的比例是否恰當,同時考察它的對稱性、協調性以及色彩均勻性,以此品味爐瓶器皿的端莊、嚴謹、典雅與否。
(2)爐瓶器皿的器身和器蓋應該從同一塊玉料中取出,這樣可以做到器蓋和器身的玉料在色調、肌理上的一致、避免器蓋、器身的“鴛鴦”顏色差異,形成爐瓶特有的品格。
同時,必須考察器皿的蓋與制口是否“嚴緊合縫”,器皿的制口是否有“沖口”現象。“沖口”是指母口和子口的邊沿有否裂綹、缺口等缺陷,這也是玉雕爐瓶器皿制作嚴謹與否的重要評價要素。
(3)器皿的肩耳和器底、爐腿的裝飾工藝是否協調。玉雕器皿的肩耳一般有兩種:一種位于器皿肩側部位,可以稱之為“吞頭”,帶有活環,呈對稱狀;另一種位于器皿的頸部兩側,可以稱之為“頸耳”,一般不帶活環。帶有活環的,要鑒別其大小、粗細的均勻與協調。
(4)爐腿上的獸頭一般為浮雕形象。爐腿的雕刻工藝以及器皿的圈足工藝一般容易忽略,也應仔細鑒別。
(5)掏膛技術運用是否周到。業內專家認為,膛子掏得好與不好,直接體現玉雕技師的技藝高低,因此,真正合格的爐瓶器皿,它的器壁應該厚薄均勻得當,膛內不留“死角”。同時,還應該了解:不同的白玉材質對器皿的膛壁厚薄要求并不相同,并不都是膛壁越薄越好;有些白玉潤白,則膛壁要稍厚些,以凸顯白玉的優質質地,具厚重溫潤感;材質呈現灰色,青色的,則膛壁越薄越好,以凸現材質的白度,并盡可展現其工藝的精湛。
(6)有鏈、環或提梁的器皿,傳統工藝要求它是在同一塊玉材上取用,雕刻,而不是幾塊不同材料雕琢后的拼接。鏈、環的鑒別重點是仔細察看每節鏈、環有無裂綹,每節鏈、每個環是否大小一致、形狀一致;它與主件之間的比例是長鏈子的話,還要檢查是否順暢,有無“打結”現象。有提梁柄的,則要求對稱、規矩,活動自如。
(7)器皿表面的細刻,精細加工部分,要看其工藝是否細膩、平整。它所表現的紋飾一般以對稱為主,有陽刻、陰刻等工藝處理方法。合格、上乘的器皿,它的底子處在同一水平面線上,是非常平整的,紋飾的線條流暢,層次清楚并且規矩板實,端莊是具有動感。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玉雕鑒賞初探
下一篇:玉雕作品的品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