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會的特點是國家始終處在內亂頻頻,內憂外患之中。但是承襲兩宋特別是南宋以來商業貿易的飛速發展,明代的商業非常發達,民間也因此變得富裕。明代玉器的發展變化也是與社會的變化相關聯的,從總體上看,明代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
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監監制,而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都開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我們現今還能見到大量這一時期仿制的“古玉”,甚至連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經被明代仿古玉欺騙。
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經歷了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明:明初玉器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風格繼承元代,作工嚴謹而精美。1970年,南京市明汪興祖墓 (1371) 出土了玉帶飾14塊,碾琢隱起行龍,出沒于祥云之中,碾工玲瓏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但云龍的形象與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帶板數量不符合明制。
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東鄒縣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表現了明宗室親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狀況。這類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明顯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但是嚴格地說,早明的玉器并沒有自己的風格,許多出土的精美玉器如上述的玉帶板應該歸入元代玉器的范疇之中,或者其原本就是元代遺留的玉器。
明中期:明朝中期的玉器趨向簡略,承襲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興盛,出現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蔭策杖斗杯等。明中期玉器的加工與集散多集中于東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上海陸深墓出土白玉鐵拐李、 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鉤、鏤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瓏,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種和作工。這一時期的玉器開始顯現出明代社會的特點,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會的特征。
明晚期:晚明前期東南一帶社會穩定,城市經濟繁榮,民間富裕,因此玉器產量有所增加。當時蘇州制玉業代表著全國玉器工藝的發展趨勢,著名玉工陸子剛就出自蘇州專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帶鉤、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后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壺、玉爵等使用鏨金或珠寶鑲嵌工藝,更是絢麗多彩。
當時古玉已成為古董(或稱古玩),是高價的特殊商品。商人為了獲取高利,便用劣質玉、摻色玉等廉價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玉器數量激增,藝術上明顯變得粗獷,精工者較少,多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因明中晚期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海外貿易頻繁,整個工藝美術為商品生產和外銷所支配,于是出現了追求數量,忽視藝術的不良傾向。
隨之,玉器工藝也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勢,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裝飾繁瑣,流傳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壺、玉杯。在圖案方面,與晚明社會風氣相符,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甚為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首先是為了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晚期名工陸子剛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時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錯發展的形勢。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與影響正在增強,這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玉器生產商品化的結果,也是我國玉文化的新變化。
清代玉器概述
滿清入關以后,經順治康熙帝勵精圖治,掃清叛亂,發展生產,雍正帝肅整吏治,繁榮經濟,出現了“康乾盛世”??滴鯐r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歷帝入交趾,開通了緬甸翡翠進入中原的路線。乾隆時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運進內地,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出現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也是我國玉文化的第三個高峰。
總的來說,清代宮廷用玉直接受清內廷院畫藝術的支配和影響,其做工嚴謹,一絲不茍。有的碾琢細致,如雕似畫,有的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黃玉極少,也受到愛重。
民間用玉以兩江產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負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專諸巷,蘇州玉器精致秀媚,內廷玉匠也多來自該地。揚州玉作發展很快,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其玉作豪放勁健,特別善于碾琢幾千斤甚至上萬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圖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并加以揉合變通,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玉器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此外清代各個時期玉作亦有所不同:順治、康熙年戰亂頻頻,民不聊生,玉器行業也處于蕭條狀態,產量很少,但宮廷用玉仍不乏精品。雍正朝經濟復蘇,手工業大為發展,玉作也重新崛起。乾隆、嘉慶年間為清玉的昌盛期。這時宮廷玉器充斥各個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興旺。民間觀玉賞玉之風興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廣泛,陳設、器皿、佩飾、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鑲嵌等等,品類齊全。
乾隆時所稱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風格的莫臥兒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時已大量進入內廷,得到乾隆的喜愛,其風格波及北京、蘇州、揚州等玉肆。新疆維吾爾族玉器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與宮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雖屬阿拉伯風格,但器形、紋飾均較單純,光素器較多,不重磨工,稍顯粗糙。
道咸間戰端又起,內憂外患,國家經濟嚴重受挫,新疆玉貢完全停止,宮廷玉器日漸衰落,有時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及經濟衰退而逐漸衰落。特別是太平天國起義以及前后兩次鴉片戰爭,戰火遍布兩江,蘇、揚二地正好處在戰爭中心地帶,所受禍害可想而知。從此之后清代玉作就再也沒有振作起來了。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中國歷代玉器器形、玉雕風格舉要
下一篇:歷代玉器鳳鳥紋之異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