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碧玉)是一種透閃石玉,是由蛇紋巖侵入基性火山巖等圍巖后形成的軟玉,其中氧化鐵和粘土礦物等雜質含量可達20%以上,半透明,顏色多呈綠色或雜色。世界范圍內的軟玉除昆侖山外,北美洲、大洋州等地也多出產碧玉,在新疆玉石市場有俄羅斯碧玉、加拿大碧玉、和田碧玉和瑪河碧玉。
和田玉(碧玉)屬于軟玉的一種,主要礦物是陽起石含透閃石,屬于角閃石族透閃石至陽起石類質同像系列中靠近陽起石端元。碧玉的成因與鎂質大理巖及超基性巖侵入有關,這與其他軟玉品種在成因上有本質的不同,其他軟玉品種成因為鎂質大理巖變質成因,因而碧玉的含鐵量成分高于其他顏色的軟玉。碧玉是一種半透明呈菠菜綠色的軟玉,顏色和結構不甚均一,有時含有綠簾石、磁鐵礦形成的色帶和色團。軟玉的礦物成分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化學成分為鈣、鎂、鐵的硅酸鹽類,硬度6~6.5。質地細膩,油脂或蠟狀光澤,具滑感。
近年隨著消費者對和田玉(碧玉)的青睞逐日劇增,市場上手鐲、掛件等飾品的價格也是節節攀升,網上電商平臺銷售的和田玉(碧玉)飾品種類也很繁多,但價格區間卻差距很大。外觀看上去都相似為什么價位卻相差如此之大呢?
近日,筆者在客戶送檢的樣品中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有消費者送來檢測的三只手鐲中發現了其中一只手鐲中含大量角閃石礦物,購買是按和田玉(碧玉)的價格購買的。有趣的是,這三只手鐲外觀看上去幾乎差不多,猛一看都以為是和田玉(碧玉),仔細分別可見端倪,有兩只手鐲中含黑色雜質是呈點狀分布,另外一只里面黑色雜質則是呈大面積塊狀分布,且透明度不好。經紅外光譜進一步檢測,其特征吸收譜線有差別。透閃石的吸收峰(下圖紅色)與內部黑色塊狀部分的紅外吸收峰(下圖藍色)不完全一致,是因其含了大量角閃石所致。而這些黑色角閃石質礦物占據整體手鐲的三分之二,故不能鑒定為和田玉(碧玉)。
附圖(碧玉中的角閃石礦物)
附圖(普通碧玉手鐲與含大量角閃石礦物的手鐲對比)
附圖(普通碧玉手鐲與含大量角閃石礦物的手鐲對比)
角閃石(hornblende)這個名稱來自源于德語,是礦工的術語,horn可能指號角的顏色,blende意思是欺騙者。這種礦物呈黑色,并發光,屬于含金屬礦物,可其中并不含有價值的金屬。普通角閃石是分布很廣的造巖礦物之一。在火成巖中,尤以中性巖中最為常見,是其中的最主要暗色礦物。在區域變質作用中,普通角閃石也有大量產出。其摩氏硬度5-6,比重3.0-3.4(g/㎝3)。角閃石于變質巖及火成巖中極普遍存在,多由富含鐵鎂礦物的巖石變質而成,在作用發生時,常有硅鐵鎂等物質加入。
附圖(角閃石礦物原石)
而普通和田玉(碧玉)中的黑點,主要是與鐵元素和鉻元素有關。其致色的主要礦物是鐵離子和鉻離子。鐵離子到達一定量,其色澤為淺綠色,一定量鉻離子,色澤則為鮮綠色。但當這些致色離子聚集時,便會有黑點產生,但鉻離子在地殼中的含量較少,故其黑點以鐵元素為主。其實大部分的碧玉都存在黑點。在相同的玉質條件下,沒有黑點固然是好的,但有黑點也屬正常,是碧玉天然的象征。不得不提的是,正所謂“綠隨黑走”,有黑點或黑團的往往在顏色上要更加濃綠一些。原因很簡單,碧玉的黑點是由致色鐵離子和鉻離子聚集形成的,致色元素足則顏色越濃艷,但聚集過多就成了黑點甚至黑團。
所以在購買時觀察黑點如果不是零散分布,而是呈大面積塊狀分布,那就要仔細分辨了。是由于鉻鐵元素聚集致色而形成,還是內含角閃石過多呢?只要通過專業儀器鑒定后便得知一二。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時除索要正規鑒定機構的權威檢測證書外,還應該通過正規途徑謹慎購買,以免上當受騙。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和田玉手鏈 守戀一份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