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美者”。玉走下神壇,人們通常會認為是漢后之事。但我認為,孔子喻玉于德,已經徹底將玉由神壇請出。因為神器是不需附會的,至高無上而存在就是真理,真正將玉由上古神器的范疇脫離,孔子或其后的儒家應該是玉文化真正的確立者與推動者。
我們認為,玉的發展,在于玉的文化內涵的確立。玉僅作為禮器或神器存在的話,其文化內涵是無從建立的。玉之美,其實就是文化。其實我們不難發現,玉所附會的精神在很多時候是有些牽強的,我們不在此討論。我們需要討論的是走下神壇后的玉如何成為文化,或者說,成為文化的根本是什么?
走下神壇的玉或者說和田玉,是儒家思想所貫穿的天授與自強的理念所致。也是彰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精神的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是單純的融入,而是融入里的互相作用。和田玉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是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精髓里融入、交互作用、道德理想的寄托、歷史責任感等。
從和田玉成為儒家昭示道德取向的那一天起,和田玉就已經結束作為神器的時代,走下了神壇。
和田玉走下神壇的另一個特點是,釋、道在和田玉歷史上的影響沒有造成和田玉的再一次登上神壇。雖然漢代部分時期道家對玉的影響差一點將玉又一次拉上神壇;唐代的禮佛之舉,也曾使玉風光無限。但儒家對玉的理解與定義,是跟隨著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一步步完善而完善的。而封建統治思想是摒棄神器存在的,而尊崇物質也是儒家思想配合封建統治思想強力壓制的。
儒家思想里的“天授神權”淡化了神器的作用,“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兼濟與獨善”,玉的物質本質被儒家思想所思想化與理想化。所謂“玉德”的存在,是物質表象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儒家對玉的物質形態的總結歸納,玉本身是沒有文化內涵的。隨著儒家文化對玉文化的不停浸潤,不停的歸納總結,不斷的加強,也從根本上將和田玉與中國其他玉種中脫離出來。畢竟“德比于玉”的相關內涵是只有和田玉才能真正符合的。中國的玉文化根本上只有和田玉、翡翠文化。
也正是儒家對玉的解析,將玉文化提升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血脈相連的結果,使更多的儒家人士對玉的擁有、制作、存留、交流。合適的審美環境與流通環境,保證了和田玉文化得以在儒家層面上的長期駐留。而這種駐留,其實是保證玉文化延續與發展的主要動力。物質在文化中得以淡化。而這種淡化,使得玉不再單純依靠物質屬性存在與被評價。于是,玉文化因為走下神壇,才使其價值沒有完全依靠其單純的物質標準作為評價基礎。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和田玉的泛文化特性與時代特征
下一篇:讀玉——讀出人生 品出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