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是一篇南方周末的報到,寫于2010年1月6日,講述的是和田挖玉人的故事,看完文章后,我們更能體會和田玉的珍貴和挖玉人的艱辛。
在跳進和田市郊區米力尕瓦提荒灘上一個6米深的坑中之前, 65歲的挖玉人阿卜杜·哈拜爾把一塊馕餅和著水塞進嘴里,以抵御已經來臨的饑餓與困倦。哈拜爾每天在這片荒灘上干十多個小時活,整個月中,他需要在這片沙漠邊緣的戈壁灘上面臨孤獨、疲憊、饑餓、寒冷,以期挖掘出哪怕一小粒和田玉,那將是對他最好的報酬。
這個荒灘上的深坑以外的世界似乎與哈拜爾無關,他并不知道,數月以來,由于前往新疆販玉的漢族商人的驟減,和田美玉曾經持續火熱的銷售如今基本處于停滯。
在一個他曾經挖掘了半個月卻沒有任何收獲的土坑里,哈拜爾用帆布和木架搭起了一個簡易帳篷,他就住在里面。每一天,他都在這個帳篷附近開掘新的土坑,尋找著新的玉石。對他來說,這是種古老的賭局,贏了,他可能會挖到價值幾十元直至幾千萬的寶貝,而輸了,他輸3塊錢——一天三個馕餅的價錢。
哈拜爾在孤獨的等待好運來敲門?!耙苍S一會兒就會中大獎?!迸c哈拜爾一起在這里挖玉的買提江笑著用維語說,“誰知道呢,這都是真主的旨意。”日落時分,他們在例行的儀式中,面朝西方祈禱,希望真主能賜給他們這里地下的寶玉。之后他們穿好鞋子又跳進坑中,趁著還有光亮,他們再挖掘起來,期待著泥土中能出現那幸福的閃光?!耙灰n給我,或者什么時候賜,都是真主說了算?!辟I提江一邊笑著,一邊把幾片莫合煙葉放進嘴里咀嚼,用以提神。經常到巴扎(市場)上閑逛的他清楚知道現在很少有內地的商人敢來新疆買玉,但他相信真正的好玉仍然是俏貨,“因為現在的和田玉資源幾乎沒了,連米粒大小的也翻不出來?!比ツ?,這個不滿30歲的年輕人在這里不遠處挖出一塊飯盒大小的白玉,賣給了一個同村的玉石商人,對方給了他40萬,這讓他首次觸摸到了真實的財富。在之后的幾個月,他用這40萬雇了一輛挖掘機在曾經的“福地”繼續深入挖掘,但好運再沒光顧這里,他沒能挖到哪怕米粒大小的一塊玉石。很快,40萬用完了,挖掘機司機在結完最后一筆賬后分秒必爭趕往下一個主顧的深坑去,將買提江一個人留在了荒灘上,他又變回了從前的樣子?!俺诉@身西服,什么都沒剩下。”他拉著西服兩側的口袋蓋自嘲道。
這里是新疆南部和田市的邊緣。每年雪山融水過后,此處會如童話故事般顯現出一條東接昆侖山的干涸河道,幾千年來,被洪水從山上沖下的和田美玉就沉積在河床附近,吸引著無數人來到這個地方,但只有最近幾年,超過10萬人蜂擁到這里的戈壁荒灘上瘋狂挖掘,而玉價在短短10年間隨之陡然暴漲了一萬倍。
玉石在這里被挖玉人從地底掘出;商人們將之販運到遙遠的南方,在那里切割,打磨與雕琢;再流向北京上海這樣的現代都市。數千年以來玉石的流轉保持著這一路線,更加恒久不變的則是在原產地挖玉人中反復上演的好運與絕望,這個地區深陷瘋狂的財富夢想與環境惡化的現實之中,人們使用著幾十個世紀以來都沒有變化的尋寶技術,瘋狂的找尋著自己的夢想。(南方周末:翁洹 攝 / 陳江 文)
在和田市郊的玉龍喀什河的干枯河道,已經被挖得千瘡百孔了。
人工與機械一起尋寶
掏寶者的簡易住所
挖累了,睡會。
和田的玉石巴扎
在和田的玉石交易市場上
在和田市郊的一個砂石料廠,工人正在砂石料的傳輸帶下挑玉石。
在和田市郊的玉龍喀什河的干枯河道上,連當地的婦女也參與玉石狂潮中。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