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和田玉經過天然的搬運、氧化等作用,形成了從黑、褐、深紅、黃到淺黃各色各樣、深淺不一的皮色。這些皮色的形狀和分布又不盡相同,有的整片覆蓋,有的斑駁陸離,還有的可能只是局部的零星一點。其結果,就是色彩的賞心悅目。
在皮色天然之美的基礎上,玉雕者通過巧妙的構思,借助于皮子的造型,俏色巧雕,將皮色融為作品的組成部分,有的是一輪紅日,有的是鳳冠丹頂,有的是幾抹彩霞…… 從而為單一的白玉增添了色彩變化,使其在視覺上更為豐富——所謂“俏”皮當如是,皮色在近年的走俏,也正離不開這一番“俏”模樣。
這件作品中的水鳥一定是個性活潑、情趣十足的。他們不選擇平靜的水面,卻偏要嬉游穿梭于兩片荷葉之間,玩把“曲徑通幽”的樂兒。能將常見的題材以不尋常之手法表現出來,是玉雕師莫大的成功。作品為白玉籽料,猶如糖色,且設計精巧,皮色運用渾然天成,蓮蓬飽滿,葉面平滑,雕刻精細傳神,頗具創意。
和田玉白玉連生貴子雕件 hspace=0 src="http://www.23usxx.com/up/news/2010/09/01/170938.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
白玉連生貴子雕件,5.0厘米×1.9厘米×6.1厘米
值得注意的是,皮色之美不等于玉石之美,而只是它的一個方面。玉石的本質不在皮,也不在色,而在于玉質的感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溫潤”。既然皮色的功效在于“錦上添花”,形成更好的視覺效果,那么對其利用就應該是揚長避短、符合玉石本身特色的。如果一味偏好皮色,將皮色在一塊玉石中所占的比例夸大,甚至為了迎合市場而不加選擇地大面積保留,結果反而忽略了玉石之美,跟人們喜愛玉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
白玉荷塘夏趣雕件,8.4厘米×6.3厘米×2.6厘米
呼應是一種很能體現設計者巧思的手法,這件白玉雕件質潤皮黃,正面琢“荷塘夏趣”圖,頂部雕盛開蓮花,雙鵝嬉游其下,將紅皮俏色為鵝的紅頂,背部大量留皮,皮色紅艷。溫潤的潔白底上,鵝頂與舒展翻卷過來的荷葉相映相稱,確是“遮天蓮葉”,夏趣盎然。該雕件精細而不失大氣,層次分明,視覺效果卓然。
白玉鳳凰牌,6.1厘米×3.7厘米×1.5厘米
“巧”本是一個很人工的詞匯,但“巧”的最高境界一定是自然天成,令人忘記了人工雕琢的存在。這件白玉籽料鳳凰牌,巧妙地將紅艷皮色俏雕為鳳凰,以陰線細刻鳳凰羽毛,站于枝頭,幾朵玉蘭同樣處在皮色位置,同樣紅艷斑斕。這一切都安排得那么恰到好處,似乎材料本身原就如此。背面陽琢隸書“翎頂輝煌,玉堂錦繡”,古樸典雅。
事實上,說到“流行”,多少有點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的味道。皮色之流行也就是近年的事情,前人更多將皮色視為天然白玉在搬運和埋藏過程中受到外來污染的產物,因而俏色只是偶然為之的一種巧合與調劑,屬于“非主流”,有人甚至拿到玉石,第一件事就是把皮子去掉。
白玉松下撫琴山子,12.0厘米×5.5厘米×2.3 厘米
誰說“俏”就只能是小情小景?這件籽料山子巧用皮色雕成大地與云朵,看紅霞滿天,云氣升騰,大地罩上一抹斜陽,景致是那么迷人,又有點蕭索。山中樹下,一老翁獨坐石上,凝神靜氣,拈須撫琴。白玉的質感在霞光映襯下更顯幽雅清高,這也是整件作品的意境所在。在這樣的環境下撫琴,該是很愜意,心靈很通透的吧?
這件鐘馗給人的第一印象竟是“驚艷”!別看他虬眉倒豎,二目圓睜,神態兇惡,卻兇得很美很動人。作者巧用紅皮雕鐘馗面目,紅艷的皮色不僅增加了這位神君的威嚴與氣勢,還使得他那怒發怒髯宛若燃燒的火焰,烈烈熾盛。如此天威,怎能不令小鬼膽戰心驚,俯首求饒?同時,這件白玉籽料玉質細膩,顏色潔白,材質雕工均屬上乘。
金玉滿堂,6.6厘米×5.8厘米×2.5厘米
這件以“金玉滿堂”為題材的玉雕把件皮色燦爛,白玉瑩潤,喜慶吉祥之意不言自明。一面底部留金黃皮琢荷葉,一擎蓮蓬飽滿碩大,兩條錦鯉嬉戲其間,布局疏朗有致,俏色自然。另一面則浮雕荷葉,梗莖清晰可辨。金與白、繁與簡、蓬勃與清雅,相映成趣。且玉質上佳,工亦良工,遠觀近看寶氣盈盈。盤之玩之,難以釋手。
現代人對玉的理解已經和前人不同。歷史上,人們更多是從文化、思想、精神符號的角度去感受玉,玉是禮器,是身份的象征,佩玉往往出于“德”的考慮,而非為玉石本身的美感所傾倒?,F代人則不同,除了傳承玉德的感受之外,更多是要欣賞玉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賞皮,賞色,賞玉質的溫潤,賞原石的形狀,賞人工對自然的巧用。
一清二白扳指,6.6厘米×4.1厘米×2.5厘米
這件扳指采用和田籽料,色傾青,質細膩,采用流線型表現形式,將扳指抽象化。薄薄一層金皮像輕盈的霧氣般鋪灑其上,沿著扳指的線條流轉、曲折。作品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馬學武所作,風格簡潔流暢,既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又不失古樸氣息??梢韵胂袼髟谝晃粫r尚達人指上,會是怎樣的風情——或許,這位達人還是位摩登女郎呢。
福造善果觀音佩,5.0厘米×1.6厘米
這件作品采用和田玉籽料,質極細膩,白潤有加,留點點金皮于底部,更增華貴韻味。佩為圓形,一面以浮雕工藝琢一尊凈瓶觀音,法相端莊,姿態祥和。另面題識“福造善果 妙法蓮華 若有無量百千萬眾生受諸苦惱觀世音菩薩即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底部落“杰藝”款。此佩雕工精細,線條流暢,有佑人增福之意。
丹鳳朝陽,7.4厘米×3.3厘米×2.8厘米
噴薄而出的一輪紅日,是整件作品最搶眼的地方,也是看過之后久久不能忘記的亮點。整個雕件采用帶皮籽料,綜合運用圓雕、鏤空雕及浮雕技法,雕刻“丹鳳朝陽”。鳳凰羽翅豐滿,形態生動,動感十足,特別是口銜靈芝望向天邊紅日的姿態,真真應了那個“朝”字,也由此為作品增添了觀賞性之外的意境,豐富了作品內涵。
瑞獸章,4.1厘米×1.8厘米×1.3厘米
這枚白玉印章質地溫潤細膩,手感極佳。側身撒滿金皮,艷麗奪目,這種取用皮色的方法現代而唯美,在視覺上給人以沖擊,卻并不俗艷,也絲毫沒有搶去印紐上那只晶瑩小獸的風光。瑞獸為鈕,剛勁威猛,造型與周身紋飾頗具古典韻味,顯得沉渾厚重,頭頂一點皮色倍添神采。細細玩賞,可見料之佳、工之美,是難得一見的雅賞之品。
龜鶴,7.6厘米×5.8厘米×5.8厘米
龜鶴題材是中國藝術品自古就愛表現的,因而如何能雕出新意,雕出特色,就成了每一個碰到此題材的玉雕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件作品皮色黃艷迷人,肉質白潤細膩。將皮色雕琢為烏龜龜殼,既顯靈龜仙體,又具古拙之氣。另一邊廂,仙鶴曲頸,將嘴喙置于龜上,與龜相互呼應。龜鶴均為祥物,有延年益壽之吉祥寓意。
劉海戲金蟾,5.3厘米×4.8厘米×7.1厘米
這件作品采用白玉籽料,皮如撒金,肉若凝脂,質極細膩,堪比羊脂。劉海伏于巨型蓮蓬之上,與金蟾嬉戲。背后大量留皮俏色,雕荷葉、蝙蝠,更增添作品情趣。“劉海戲金蟬”題材出自中國古典神話傳說,寓意“財源滾滾”。此雕件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王平所作,工藝材質俱佳,堪為同類題材中的佼佼者。
和田玉籽料串,55粒
皮色之美有時是無需人為再加工的。這件手串由56粒大小各異的和田玉籽料組成,均為帶皮籽料,皮色金黃艷麗,肉質細膩潔白,可謂顆顆精品。在高端籽料日益珍貴的今天,這樣一條籽料項鏈顯得尤其難得,很適合把玩與珍藏。
正是這種著眼點的差異,使得現在的人總是盡力把一塊玉中所有美的東西都挖掘出來,哪怕是缺陷。從這個意義上說,“俏”皮走“俏”的過程,也可以視為新時代中,人與自然融合的見證。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