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雕琢玉器裝飾托盤的村民
一把鋼鋸,在一拉一松中,一張方形的木板就出現不少花型。如果不細問,還真不知在加工什么。記者騎行至施橋鎮六圩村雙橋組時,看到了這幕村民加工的場景。原來,這是村民在加工玉器裝飾托盤,往八里鎮方向騎行時,沿途有不少類似的小作坊。
正在雕琢的村民費考琴今年57歲,從事這一行已有幾十年。她身邊的搭檔,49歲的王梅,從事這一行也有很多年。費考琴說,她們大多是來料加工,玉器工藝師將托盤模型交給她們,她們進行雕花加工。
“一件裝飾,別看很小,但至少要忙個兩三天。”王梅說,加工玉器裝飾托盤得有耐性,在鋸雕中,稍有不慎就易損壞設計,導致前功盡棄,因此要非常細心才成。在她們的加工作坊,記者發現,擺放著不少半成品,剩下的就是打磨和細加工。
“紅花還得綠葉襯不是?我們就是那群加工‘綠葉’的人。”費考琴說,這一行現在多是一些年齡偏大的手藝人在做,很少有年輕人做這一行,因此也鮮有人知道這一行??吹綌[在展廳中琳瑯滿目的玉器,很多年輕人還以為玉器托盤是機器加工出來的。
費考琴透露,加工玉器裝飾托盤等這一加工活,因揚州玉器業的興旺也漸漸紅火起來。
作為旅游城市的揚州,玉器加工的知名度和興旺,也著實捧火了玉器裝飾附件這一行業。記者沿著揚州邊界騎行,途中見到了不少類似的小作坊,確如費考琴所說,不少從業者年齡偏大,很少見到年輕人的身影。
八里鎮從事這行的村民徐先生說,除了木屑多容易弄臟外,很多年輕人也沒這個耐性去做。一個小小的托盤,鏤空雕花常需要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年輕人根本就受不了。
徐先生坦言,玉器附件加工也和揚州的玉器工藝品一樣,充滿著藝術味,也是一個流傳甚久的行業,幾乎與玉器加工行業同步發展著,只是一直隱藏在玉器工藝品的光環后,一度鮮有人關注。
“像有些雕工手藝,以前可是古建筑古家具上的手藝演變來的,加工出的附件工藝性很強。”老手藝人費考琴說,隨著城區周邊城鄉一體化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手藝人搬入了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這個木屑亂飛的老行當,因不適宜在小區中加工,不少老手藝人選擇了歇業。
費考琴等老手藝人擔心,隨著越來越多的老手藝人歇業,揚州玉器的工藝托盤等附件加工業會何去何從。他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一老行當,并將其中一些漸漸失傳的老手藝,也像玉器加工業那樣保護起來。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蘇州玉器年經濟總量超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