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族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民間對它們的分類有很多,比如有鱗的叫蛟龍,無角的叫螭龍,有角的叫虬,有翅膀的叫應龍。而根據不同的歷史年代發展,龍的形象也一直在發生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夔龍期:從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都是以商周的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只腳而四個爪,也有兩個爪的。
應龍期:應龍的概念很早,最早見于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于秦,盛于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黃龍期:始于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于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回歸期:清以后的現當代。由于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系,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龍的家族中,除了龍王、龍母、龍女,就要數龍的兒子最多了,民間常有“龍生九子”的說法。而關于這九子究竟是哪九個,民間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
一子,名狴犴(bi an)好牢獄,面如虎,經常在牢獄之中守候,主戰爭。
二子,名猰貐(ya yu)鳥喙鳶尾,魚軀牛角,獨角,又名獨角獸,為瑞獸。
三子,名狻猊 (suan ni),又名金猊,樣子像獅子,喜歡煙火,它一般被裝飾在香爐上。
四子,名獬豸(xie zhi),樣子像麒麟,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把它作為正義和吉祥的象征。
五子,名鼉螭(tuo chi),生性好游泳,常在揚子江周圍泛游。
六子,名摩羯(mo jie),羊首魚身,為古代印度所崇信之神獸,為瑞獸。
七子,名獍犼(jing hou),又名金毛犼,傳說中它性情兇猛,愛爭斗廝殺,為兇獸。
八子,名猙獰(zheng ning)人面怪獸,龍身狼蹄,面目猙獰,好恐嚇他人,為兇獸。
九子,名貔貅(pi xiu)吉祥瑞獸,龍首鳳尾,牛蹄魚鱗,好財寶,喜歡金銀珠寶,為吉祥物。
也有認為九子應該是這九個:
老大囚牛(qiu niu),老二睚眥(ya zi),老三嘲風(chao feng),老四蒲牢(pu lao),老五狻猊(suan ni),老六赑屃(bi xi),老七狴犴(bi an),老八負屃(fu xi), 老九螭吻/鴟尾(chiwen/chi wei)。此外還有別的說法。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漢宣帝御用玉杯玉舞人展出
下一篇:龍年尋“龍”——最不講地位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