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玉友朱達義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上圖并寫道:“4600米海拔的和田玉源頭,四個(比我大的)男人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他們歷經困難后的喜悅,可想而知他們有多興奮·····這衣服值得脫,一輩子的財富,不會磨滅的驕傲?!?/p>
因為,他們走過玉石之路······
6.16日,出發!
身未動,
心已飛向喀朗古塔格村,
著名的”黑山村”。
黑山村是昆侖山腹地最深處的一個村落,
位于玉龍喀什河上游,
因此,
可以說它是玉石之路的源頭。
在前往黑山村之前,
一行十八人先取道于田,
去往靜謐的喀什喀什村,
那里,賽地苦拉木正召喚著我們。
從烏魯木齊起飛,飛機落地后,
直奔于田。
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是必須要去的,
憶想當年庫爾班老人騎著小毛驢上北京的那份激情,
心中不由勇氣十足,
去走那探尋玉石源頭之路。
玉石之路首站,
便是前往東山礦業總部。
和田東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現擁有6個和田玉礦采礦權,正在辦理的采礦權3個;公司目前正在往3個玉石礦點修建礦山簡易道路;公司玉石庫存量150多噸,大多品質上乘。
到達東山礦業總部后,
顧不上休息就去看礦料了,
還參觀了車間,
和于田玉石礦的老員工們座談。
在東山礦業總部,
看見了張貼著的礦石交通情況,
單從文字描述,
就已悄然領略到采玉之路的艱辛。
另外張貼著的幾張老照片,
是沒有修路前,采玉人背送玉石的情景。
東山礦業總部一席座談后,
讓我們一行人員還未踏足玉石之路,
便已感受到道這條玉石之路自古以來都充滿著艱辛······
當晚住宿在于田,
休整,只是為了玉石之路的開始。
6.17日,前往流水村。
從于田縣出發,
一路漫天黃沙,塵土飛揚,能見度很低!
于田玉石礦多年的中轉站一直設在這里,
所有出產的和田玉都從這里進入于田,
再進入市場。
吃盡黃沙,抵達東山礦業中轉站。
在烏魯木齊,烤肉,抓飯、杏子,
可能是再普通不過的食物了,
可是,在這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
它們是多么的彌足珍貴。
告別中轉站,繼續前往流水村。
抵達流水村后,民風淳樸,沁人心脾。
這里的小朋友非常友好,很遠就打招呼:你好!
原生態的流水村。
這種車,可能也只有在這里才能見得到吧!
(小編管坐這車叫“漂大廂”,坐一趟下來跟挖煤工一樣 囧 可想而知采玉之路是多么艱辛。)
一千多人的村落,
儼然一個世外桃源!
當晚,宿營在流水村(中轉站位于流水村),
這住宿,有沒有“大躍進”的感覺,
修建于80年代的窯洞,模樣依舊。
今晚就睡一回窯洞,大通鋪!
很久沒體驗這種感覺了。
十幾個大老爺們睡一張床!
小村落靜謐的似乎不忍告知我們,
接下來,我們要走的這條玉石之路是怎樣的一種艱辛······
6.18日,賽地苦拉木礦!
要出發了,天空飄著小雨! :-(
看看柯大俠起床的樣子?。ú捎袢说哪?。)
陰雨綿綿,跋山涉水。
前往于田玉石礦山。
在遙遠的昆侖山北坡,微信的短信都斷了。
冒雨迎雪,抗高原反應,
終于見到了賽地苦拉木礦,海拔4300。
傳說中的阿拉馬斯礦點很遺憾沒能上去。
慶幸的是在賽地苦拉木發現了白玉帶翠。
賽地苦拉木的礦脈,
用手去感觸它的存在。
在礦點,
簡單的午餐!別有風味!
看著羊脂玉幸福吃馕的照片,
不禁想到,在賽迪庫拉姆礦點,
山上滑落的巨石從李工身旁滾過,
所幸,沒有砸中。
后來,羊脂玉回憶說,
當時塌方路斷了,挖掘機在上面疏通,我們在下面,
應該就是這會,我背對著挖掘機,沒看到,
等聽到他們喊我轉身過來,石頭已再我身邊不遠處飛過去啦!
6月19曰,黑山村
從賽地苦拉木礦下來,繼續前往下一站。
開著車,路過昆侖腳下的村莊,
沙棗花兒鈴鐺般搖出陣陣幽香。
只是,還來不及欣賞,
便向玉龍喀什河前進······
沿途,
一路追隨著奔騰咆哮的玉龍喀什河。
越往大山深處,道路愈加險峻,
依舊可見,舊時的采玉之路。
沒有修好路前,下圖照片所示的,
這條僅80公分寬的險峻小道,
是前往黑山的唯一途徑,
當地人用摩托車來回運送去黑山采玉的人,
那時,這3公里長的路,
去收費1500元,回來時收費2000元。
即便是現代化的今天
在這里,依舊用軟管從高處的營地
給采玉的機械來輸送燃料
沿途,黑山路上的采礦洞。
翻越險峻的山口,
橫渡玉龍喀什河,到達喀朗古塔格村,
著名的”黑山村”。
一樣淳樸可愛的村民。
和田玉歷史上著名的黑山料,
就出自這個村所在的支流。
下午到達玉礦在黑山村的營地,海拔2800米,
有雨,當晚便宿營在這里。
明天的行程會有一些困難。
6月20日,向厚達30余米的冰舌前進
老天待我們不“薄”,
前往黑山大本營的路上遇見山體滑坡了。
車又壞了!
只好改成坐礦上的機車前行。
海拔4000米左右,挖掘機、推土機來接我們。
終于到達海拔4600米的大本營!
開始扎營,
扎營后,或許是因為高原反應,
部分人員出現了焦躁,懊悔的情緒。
玉礦的營地海坺4571米,就在冰川堆積層上。
沿途的艱難險阻,自不必說,
天氣也是十分的惡劣,
高原冰川上的采玉場,已經白茫茫一片。
帳篷內,失聯了2天的我們,
極其困難的找到衛星電話,
通過遠在烏魯木齊的玉品的夫人
給一行人員的家人通報平安。
欣慰的是,
在營地見到了剛開采出來的玉料。
6月21日,玉石源頭。
來到冰川下,終于見到了玉石子料的源頭。
海拔4600米左右。
子玉就在融化的冰川下,
洞深大約十幾米,
想要深入洞內去找子玉,
幾乎是在用生命去冒險。
已經迫不及待的要和玉石源頭的冰川來一次親密接觸了。
依依不舍的作別玉石源頭,
早晨9點開始下山,道路依舊難走。
因為大雪,
回來的路越野車都無法行駛,
海拔4000米的冰凍高原,美景入畫,
但道路泥濘難行,
我們只好做礦山的拖拉機下山,艱難可想而知。
3點半返回到黑山大本營,
繼續后撤,翻越“老虎口”達坂。
終于,從黑山返回到有信號的地方。
柯大俠的弟弟“雪中送炭”,
帶來了鹵鴿和馕,
讓“恍如隔世”的我們終食“人間煙火”。
繼續趕往和田,
途徑策勒又遇見泥石流。
抵達和田后,再次走入玉石交易市場,
場景依舊,只是讀玉的心有了更深的體悟。
感受了玉路的難行,
感受了采玉人的艱辛,
感受了玉的珍貴!
每一塊玉,
都包含著采玉人的執著,青春,心血和生命!
最后,來一張在玉石源頭冰川下的合影,
兄弟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一歷程。
特別鳴謝:
微友:玉品(馬國欽)、羊脂玉(李新嶺)、taller(岳蘊輝)、柯大俠(柯長林)、賀林、玉翁(周耀華)等對本文的支持。
馬國欽: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 常務理事
新疆和田玉市場信息聯盟 輪值主席
李新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金銀珠寶檢驗所 所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岳蘊輝:
新疆巖礦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 常務副站長
柯大俠:
玉石高級鑒賞師 20年前曾擔任過于田玉石礦礦長
賀林:
尚善堂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耀華:
玉石界資深人士
在此,馬國欽、李新嶺等一行18人也借助“玉石中國”特別感謝:
和田東山礦業歐陽斌、張建國,和田八千年礦業田偉和他的兄弟們以及新疆電視臺、新疆人民出版總社對此行給予的鼎立支持。
【后記】
美譽天下的中國和田玉有兩個著名的源地,一處是深藏延綿數千公里的昆侖山深處玉礦,它也是和田山玉之源地;另外一處源地就是流經和田市,最終匯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玉龍喀什河,這一百多公里的河床便是和田籽玉的發源地,由此,這條河也叫白玉河。
昆侖山深處的黑山是白玉河的發源地,也是玉石之路的源頭,說起和田玉不免要談起黑山,黑山的山流水,黑山村采玉人的神奇故事,久而久之對黑山這一能充分喚起人們想象力的地名已深深刻入了我的腦海,對它的向往促使我們一行18人“玉河探源”小分隊,踏上了踏勘玉河之源的征途。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玉雕中的環鏈工藝
下一篇:馮鈐墨玉青花作品賞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