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是玉器的常見題材之一。據考證,玉蟬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期。
早年的蟬,因其蛻殼變化的特殊性而被古人所看重,并以此賦予了它脫胎換骨、復活再生的神秘寓意。其后,人們又因蟬棲于高枝、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的特點引申出了更多的寓意,將蟬視為清高、廉潔的代名詞。
古代玉蟬按用途分為唅蟬、佩蟬、冠蟬三種。唅蟬,即含在口中隨葬的玉蟬,一般刀工簡單,無穿眼;佩蟬則是用來當作佩飾的玉蟬,頂部有眼,以便于佩戴;冠蟬就是鑲嵌在帽子上的飾物,也無穿眼。
歷代文人墨客,對于蟬都有著別樣的情愫,《唐詩三百首》中就有不少關于蟬的詩句,其中不乏寄情佳作。初唐虞世南的《蟬》就是較具代表性的一首。
初唐虞世南詩《蟬》中,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之句,認為蟬聲遠傳的原因是由于蟬身居高樹之上,而并不是憑藉秋風。言外之意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揚。此件作品即取意于此。
作品雕工精良,玉質縝密細潤,作者巧用糖色俏色雕琢玉蟬高踞玉牌頂端,鼓翅而鳴,身下梧桐繁枝茂葉,有秋風過,一葉飄然零落。此玉牌牌型工整大氣、畫面動靜相生,又以糖白玉獨有的色澤來表現秋風梧桐之景,更是相輔相成,別具韻味。
背面簡琢一縷云霧,留白處倍顯玉質之清美無瑕,宜于賞玩佩掛。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又賦予了蟬更多的含義。例如在腰間佩掛玉蟬,諧音“腰纏(蟬)萬貫”;佩掛在脖子上的則名為“一鳴驚人”;伏臥在樹葉上的玉蟬,又寓意“金枝(諧‘知了’音)玉葉”或“守住大業(葉)”等等。
采用優質新疆白玉籽料精琢而成,料質細膩,油潤,手感圓潤舒適;作品設計雕琢簡潔、流暢,寥寥幾筆勾勒出一玉蟬,素面光潔盡顯玉質純美;底部以黃色子皮巧雕一片大葉,表意諧趣、意境深遠。
從古到今,在中國的各類工藝品里,蟬的身影時時可見,其中更不乏精品之作。有人為此戲謔的說,真蟬聒噪,假蟬卻令人神往,在這一點上,蟬還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附:虞世南《蟬》全詩: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古代漢語羊即祥:金石書畫愛表羊
下一篇:識破和田玉的化妝整容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