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代玉雕技法一貫奉行“重韻重意不重形”之說,常會利用夸張乃至變形的手法來強調作品的神韻,以突出作品的個體特征,使其更富藝術感染力。
這種雕刻手法所雕琢出的作品,通常簡練、明快,如繪畫中的白描手法一樣醒目、爽利,令人回味無窮。
然而這里所說的不重形,可并不是說就徹底忽略了玉雕的寫實性,事實上,在當今的玉石雕刻中,寫實仍然占據著最為重要的地位。也許我們可以用一句“形散意不散”來概括現當代玉雕作品。
無論古今,玉雕創作中都少不了“隨形就勢”四字,尤其是在玉材珍貴又日益稀少的今日。而好的隨形雕作品對于韻、意二字的拿捏更是恰到好處。
作品隨形雕琢,妙用俏色。墨葉襯碧荷,一枝亭亭,花房低垂,似被雨打風吹。整器線條干凈又不失蒼勁自然,荷花雖花枝垂落,仍見勃勃生機。
到了現代,中國玉石雕刻在博采眾家之后,又得以更進一步,在重韻重意之外,一面強化細節刻畫,一面又力求簡約,能省則省,使得作品既有形之美,又不乏韻意雅趣。
作品造型厚重飽滿,正面觀音跌趺,身下水紋澹澹,觀音目視凈瓶,瓶內青煙裊裊,禪韻幽淡生香。背面清荷含露,一滴漣漪頓生。
隨形之外,被當代玉雕師看重的另一技法就是留白了。許多藝術大師都是留白大師,往往能于方寸之地顯天地之寬、江湖之闊,并予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甚至達到“此處無物勝有物”的境界。
事實上,玉雕留白之技,古已有之?!暗駶M為下”之言,正是古人對于玉雕留白技巧的肯定。
夕陽西下,斜暉脈脈,漁翁獨釣江上,身后老樹茅舍,秋意盎然,遠處群山盡染,綿延不絕。留白處水天一色,意境自顯。整器色澤鮮妍又不失清麗,別具一種古典之美。
總而言之,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必須要做到寫實與夸張的適度結合,在強調主體動態的同時,追求繁簡得當的視覺美感。只有以形為基,以意為魂,以韻為審美的作品,才真正值得收藏。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碧玉的“美人痣”
下一篇:逆勢走紅的和田玉小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