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后一個漢人王朝,近百年蒙元種族壓迫,兩宋時期令世界難望其項背的燦爛文化被踐踏殆盡,荒蠻殘暴,使得中華大地向漢之心益盛。明代,恢復服制,制定律例,恢復經濟文化,兩宋時期鼎盛的市民經濟依稀重現。跟隨服制回歸的,還有首飾,明代首飾風格獨具,金鑲玉、金鑲寶石成為了,花絲金銀細工和良工巧玉的結合,為這一段金玉良緣注入了濃厚的上國氣派,艷而不俗,清而不妖。
金或鎏金與珠寶和玉的結合
其流行始于明,并且在明代走向成熟
金與玉的鏤空作
明人喜歡稱其為“玲瓏”
以金累絲的玲瓏襯托白玉、青玉的玲瓏
金色變得內斂,玉色變得明潤
紅、藍寶石營造出沉甸甸的華貴
使它依然有著時尚中的富麗和美艷。
上國時代的金玉良緣
挑心之下、狄髻前后口沿各簪一支者,名作分心。若再細分,則前者名前分心,后者名后分心。
分心的造型通常為十幾厘米長的一道彎弧,正面上緣一溜尖拱,中心高,兩邊依次低下來,適如菩薩冠或仙冠的當心部分。背面或從垂直方向接一柄扁平的簪腳,或做出幾個扁管用以貫穿兩端系帶子的銀條。就裝飾題材而言,以王母、觀音等仙佛作為主題紋樣,其流行大約始于明中期,此前則以牡丹鳳凰等花鳥題材為多。
金累絲鑲玉嵌寶牡丹鸞鳥紋分心
湖北鐘祥明梁莊王墓出土
梁莊王墓出土的分心只有一件,從同出其他首飾的組合情況來看,以將它認作前分心為宜。它用金累絲做成卷草紋的底襯,正面做出嵌玉的邊框和抱爪。邊框周圍是金累絲的花葉和十八個石碗,內嵌紅、藍寶石和綠松石。邊框里嵌一枚玲瓏玉,白玉碾作一幅牡丹鸞鳥圖,一枝牡丹花開中間,鸞鳥一雙回環左右,一只俯身昂首,一只轉頸顧盼。長尾與花枝交相纏繞把空間填滿。分心之背以一根窄金條橫貫為撐,中央垂直焊接一柄簪腳。與分心合作一副的還有題材與制作工藝均相一致的一對掩鬢,造型為左右對稱的云朵,中心邊框內各嵌玲瓏玉,不過是把分心的牡丹鸞鳥圖一分為二做成適形圖案。
金鑲玉嵌寶群仙慶壽鈿
江西南城明益宣王墓出土
出自明益宣王墓的金鑲玉嵌寶群仙慶壽鈿系孫妃之物,長21cm,高4.5cm,為雙層金制彎弧,其上打作一溜朵云邊,表層的每一朵云下各有一個嵌寶的小金龕,金龕里各立一個閑人,當心體量最大的一個是壽星,兩邊對稱排著玉八仙。金鈿的背襯接焊四個扁管,中穿一根窄銀條通貫整個金鈿。銀條兩端的彎鉤分別系著帶子,那么他的佩戴方式應是把這帶子套在橫貫狄髻兩側銀簪的簪頭上。
金蟾蜍瑪瑙瑪瑙荷葉銀腳簪
常州和平新村明墓出土
金累絲鑲玉燈籠耳墜
蘭州上西園明肅藩郡王墓出土
銀鎏金鑲玉嵌寶蝶趕花頂簪
北京定陵出土
鑲寶玉覆蓮金簪
北京定陵出土
鑲寶玉鎏龜銜寶金簪
北京定陵出土
金累絲鑲玉嵌寶瓜頭簪
梁莊王墓出土
金鑲玉嵌寶喜慶萬年掩鬢一對
北京定陵出土
鑲寶白玉鎏金銀釵
北京定陵出土
鑲寶玉人鎏金銀簪
北京定陵出土
鑲寶玉壽星鎏金銀簪
北京定陵出土
金鑲寶珠玉魚籃觀音挑心
蘭州市白衣塔寺出土
明代女子的盛裝,是用各種首飾把滿頭裝飾得幾乎不露發,各式簪釵的命名也因此多著眼于它的插戴位置。挑心的得名即因它是自下而上用著挑的方式簪戴于?(di)髻的正面之當心。
這一支挑心系以金為托座,內嵌玉件。白玉鏤為蓮瓣式背光做成鏤空地子,上面碾作手提魚籃的觀音,背光邊緣鏤雕卷草。金累絲做成蓮臺,蓮臺兩邊以蓮莖、蓮葉和五朵蓮花伸展內合抱為托座,五顆紅寶石嵌作花蕊,又用細金絲做成彈簧式的“螺絲”,——所謂“螺絲”,即以一根粗絲為芯子,在芯子上等距離纏繞細絲成螺絲狀,使之如彈簧一般,其上分別穿綴四顆珍珠。
金累絲鑲玉嵌寶牡丹鸞鳥紋掩鬢
湖北鐘祥明梁莊王墓出土
掩鬢是典型的明式簪釵之一, 最常見的樣式是云朵式造型, 云朵之上加飾各種吉祥紋樣. 簪腳朝上, 插戴位置靠近左右兩鬢, 因此是兩件成對. 即"客座贅語"所云, 掩鬢或作云形, 或作團花形, 插于兩鬢, 古之所謂"兩博鬢"也.
金鑲寶玉花籃簪
北京定陵出土
金鑲玉葫蘆耳環
上海盧灣區打浦橋明墓出土
鑲珠寶玉龍戲珠金簪
北京定陵出土
鑲寶玉花金釵
北京定陵出土
金鑲玉嵌寶蝴蝶簪首
上海明朱查卿墓出土
白玉鑲寶石玉兔搗藥金耳環
北京定陵出土
明弘治 鑲羊脂玉嵌紅藍寶石
“蝶戀花”金累絲簪兩對
明代金蛙慈菇葉小簪頭
金蟬玉葉銀腳簪
蘇州五峰山張安晚家族墓出土
嵌玉鑲寶發簪 明
玉文化,是中國數千年唯一未曾斷過的文化系統,從王權玉璽到民婦簪頭,它深刻的融入國人血脈,無法剝離。
國人賦予玉石太多美好的品德和向往。玉,從來都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