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玉器,很多人知道古玉,很多人知道現在的玉雕工藝,但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很長一段玉雕歷史,很多人并不了解,本文我們就來探秘,那個年代的玉雕歷史。
玉雕的那個年代
清朝之后的民國時期,風云變幻,社會動蕩,玉雕也經歷了一次很大的衰變,很多玉器作坊紛紛倒閉,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當時不少琢玉工人在家自制小件銷售,以維持生計。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換取外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成立了手工業管理局,在此基礎上又成立了手工業聯社,國家將流落在外的老藝人請回,并提供資金、場地、組織同行業的人在一塊合作生產,成為生產合作小組。這是對傳統手工藝延續了幾千年的家族式傳承的顛覆。
如今,已評出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以及近年來遴選的非遺傳承人,很多都是在1949年以后社會化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而他們的成材經歷,也是不可復制的。
▼下圖的這組照片來自“海達·莫里森拍攝的民國影像”
治玉車間。
工匠用鉈具磨制玉器。
車間用砂輪打磨玉料,那時候是沒有童工這一說的。
上圖的工具叫做帶鋸,用來切割玉料,但它的費時又有多少人知道。
當年的玉雕人
不過在以前,收藏玉器的多是一些港臺同胞或華僑,普通百姓很難接觸這個領域,也沒有購買能力。所以,當時的治玉人的生活其實很艱苦。
沒有電燈,用蠟燭都是好的。
那時也沒有其他的拋光的工具,只能用牛皮來拋光玉石,使其呈現玉色。
點著蠟燭治玉,在如今可能很難想象。
沒有機器,只能用腳踩動踏板帶動飛盤。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生活很艱難,很多治玉人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封閉的進行玉器的小規模制作。改革開放后,民間的治玉人可以大大方方地在自己加院子里做玉了,也有很多人加入了治玉人的行列。
玉雕女工
在很多人看來,玉雕是一門苦活,所以大部分都是男性。但其實在那個年代,玉雕女工已經有很多。
(本段圖文整理自黃鶴鐘文章)
比如在當年的蘇州玉雕廠。為了發展玉雕事業,在一九七幾年,蘇州玉雕廠一下子分配來了兩百新學徒,其中女性學徒超過150人,占了四分之三,為史無前例之舉。
拋光是玉雕工藝中最后一道環節,也是不可小覷的一環。拋光亦有四道工序,極需細心和耐心,故而拋光車間中女藝人占了絕大多數。女性較心細手巧,也算“因人施宜”。
要知道那時干玉雕這一行,又苦又臟還很難,不是任何人都能適應的。雖然之后陸陸續續找關系調離了一部分,但留下的也出了一些人才,成為技術骨干,也不乏尖子藝人。
不管時代如何的變遷,始終阻止不了玉器文化的發展。玉雕這門古老而又神奇的藝術,它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更見證了華夏民族的滄桑與輝煌。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揮著其他工藝美術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蒙上了一層使人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玉上江南——古雅清幽,耐人尋味
下一篇:惹人喜愛的玉雕動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