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昆侖山前的民族先民們在勞動中發現了和闐玉,在幾千年的歷史進呈中,采玉的方法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一種方法發展到多種方法。最初人們在河邊拾起美麗的和闐玉,以后又在河流中撈取那卵圓形子玉;在從河谷中的階地沙礫中挖出那些早期河流沖積物中的美玉;在沿河追溯繼而發現了生長在巖石里的原生玉礦。因此古代采玉方法有揀玉和撈玉,挖玉,攻玉等多種方法,以分別開采產于不同地方的玉石?,F代采玉方法比古代前進了許多,“挖玉”這一開采和闐玉砂礦的手段已經停止,只在采淘砂金的同時,從挖出的礫石中順帶手,選出玉塊,產量微其微,拾子玉就是在河道中拾取流水攜帶和沖刷暴露出來的子玉,在昆侖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礦,中上游就可找到子玉,現代采玉與古代采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開采原生礦占主要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建成多處玉礦山,用較先進的方法采玉,使得采玉規模擴大,先后有十余玉礦都曾開采,但規模較大者為于闐縣阿拉瑪斯玉礦和且末玉礦,其它地方如塔什庫爾干縣、葉城縣、皮山縣、和田縣、策勒縣等都曾短期開采玉礦。
【 揀玉和撈玉 】
揀玉和撈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灘和淺水河道中揀玉石、撈玉石。采玉有季節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侖山中有多條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補給。夏季時氣溫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漲,流水洶涌澎湃,這時山上的原生玉礦經風化剝蝕后的玉石碎塊由洪水攜帶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帶因流速驟減,玉石就堆積在河灘和河床中。秋季時氣溫下降,河水漸落,玉石顯露,人們易于發現,這時氣溫適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為人們揀玉和撈玉的主要季節。冬天時天氣寒冷,河水凍冰,玉石不易發現,也難以拾撈,因此,冬季一般不采玉。到了春季,冰雪融化,玉石復露出,又成為揀玉和撈玉的好季節。這種季節性采玉,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如從晉天福三年(938)張匡業、高居誨出使于闐,見到采玉情況。在高居誨《行程記》中記述說:"每歲五六月,大水暴漲,則玉隨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謂之撈玉。"這說的是秋季河中撈玉,清代乾隆皇帝在有關和闐玉采玉的詩篇中提到:"于闐采玉春復秋,用供王賦輸皇;"和闐撈玉春秋貢"。這說明采玉和貢玉有春秋兩季。這種季節性開采,清政府也有規定,如在乾隆二十六年規定,每年春、秋兩季在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采玉兩次。四十八年停采春玉 ,只在秋天采玉。
古代在河中撈玉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據高居誨在《行程記》中記載:"其國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輒至河濱者"?!缎挛宕贰芬餐瑯诱f:"每歲秋水涸,國王撈玉于河,然后得撈玉。"從這些歷史文獻所知,那時,王公貴族十分珍視和闐玉,奉為珍寶,采玉季節開始,要舉行采玉儀式,首先得于闐國國王親臨現場,象征;撈玉于河",然后,才容許國人采玉。這種作法,與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儀有關,凡隆重之事,官員要親自到場?,F今中外的領導人奠基和剪彩之類,依然與之類似。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首先是官采,即在官員監督下,由采玉工人撈玉,所得之玉全部歸官。官采也有嚴格的規定。清代椿園寫的《西域聞見錄》中記述了當時撈玉情景。說:"河底大小石錯落平鋪,玉子雜生其間。采玉之法,遠岸官一員守之,近岸管官一員守之,派熟練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腳踏石而步,遇有玉石,回子即腳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擊鑼一聲,官既過朱 一點,回子出水,按點索其石子去;清代福慶在一首詩中有同樣的描述:"羌肩銑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鑼鳴朱一點,岸波分處繳公堂"可見,那時撈玉是何等的嚴格,官兵層層把守,河中的玉石財富,全為官府壟斷攫取,當地人民所得到的是奴隸般沉重的差役。
至于民間撈玉,清代前期嚴禁。為阻止民眾自行撈玉,清政府在"和闐西城外之東西河共設卡倫12處,專為稽查采玉回民"。直到嘉慶四年(1799)才開玉禁,規定在官家采玉之后或官家采玉范圍之外進行,人們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揀玉或撈玉。
古代撈玉的河流不少,這些河流流經昆侖山,把美玉帶給人間。歷史上著名的玉河有:和闐地區的玉龍喀什河、喀啦喀斯河,葉城一帶的葉爾羌河、澤普勒善河及且末縣內的一些河流。這些河流所產和闐玉古代文獻也有記載,如《西域聞見錄》中說葉爾羌河所產之?quot;大者如盤如斗,小者如拳如栗子,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種羊脂朱斑,一種如波斯菜而金色透露者,尤難得。"世界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也說:"培因省---首府叫培因,有一條河流橫貫全省,河床中蘊藏豐富的玉礦,出產一種名叫爾西頓尼和雅斯白的玉石。"又說:"沙昌省---境內有幾條河流,也出產玉石和碧玉,這些玉石大部分銷往契丹,數量十分巨大,是該省的大宗輸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獻中的產玉河,迄今已很少采玉了。如果人們按古人撈玉之河采玉,或許會大有收獲。
古人在玉河中如何撈玉呢?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所附的撈玉圖,給人們以答案。在白玉河撈玉圖中,可見人們于月光之夜在河中邊察玉。宋應星在書中說:"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國人沿河取玉者,多余秋間,明月夜望河候視,玉璞堆積處,其月色倍明矣。凡璞隨水流,仍錯離亂石淺流之中,提出辨認,而后知也。白玉河源向東南,綠玉河源向西北,亦力把力把,其他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沒水而取者,云陰氣相召,則玉留不逝,易于撈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關于撈玉方法,古代文獻雖多有記載,然而,由于古代對玉的宗教化,采玉蒙上了許多神秘的色彩,有一些不科學的說法,如"踏玉"、"月光盛處有美玉"、"陰人召玉"等等。對這些說法,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和實驗,認為有澄清的必要。
"踏玉"說,認為采玉人在河水中憑腳下感覺,可以分辨出玉和石來?!段饔蚵勔婁洝分芯陀写苏f,如說:"遇有玉石,回子腳踏知之。"實際上,和闐玉子玉雜于亂石之中,子玉與其硬度相近的石英巖,硅質巖等礫石,經作者實驗,腳觸感相似,踏腳區別不開。又訪問多年采玉老人,也認為腳踏辯玉不存在,因此,古人河中撈玉,關鍵是憑眼睛觀察,當發現可能為子玉時,即拾起再仔細區別。
"月光盛處有美玉。"這種說法見于《唐書》等歷史文獻中,如說:"月光盛處必得美玉,""玉璞堆積處,其月色被明",這是說:再月光之下,子玉特別亮,如見到月光下很光亮的石頭,必得美玉?,F代友有人解釋為:因玉多潔白潤滑,反射率較大,故顯得月色倍明。實際上,和闐玉的折射率和反射率不大,不具發光性。經實驗,在夜晚明月當空的水盆中,和闐玉與同一顏色的石英巖或大理巖礫石沒有什么區別,沒有見玉因月色而倍增的情況。有經驗的揀玉者,辯水中之玉,主要看玉的油脂光澤和色澤。"陰人招玉",這是古代當地人的迷信之說。古代有的官員認為玉聚斂頌
【 挖玉 】
挖玉是指離開河床在河谷階地,乾灘、古河道和山前沖積洪積扇上的礫石層中挖尋和闐玉礫。這些地方的玉也是由流水帶來的,但早已離開河道。礫石層之上早已有或多或少的沙土覆蓋,礫石曾中有的已被石膏和泥沙所膠結或半膠結。由于挖玉付出的勞動很艱巨,長時間局限在很小的范圍里,獲取率很低,不如揀玉效果明顯,因此從事挖玉的人不多,只有當某地已經有了出玉的的可靠消息,而且大有希望的時候才會吸引人們去挖玉。
著名的挖玉地點是玉龍喀什河東岸,洛蒲縣吉牙鄉的古馬特,過去曾被稱為胡麻地。其地挖玉的最早時間不詳,到清代乾隆年間已在此采貢玉。乾隆24年(1759),清政府在和闐設有辯事大臣,和闐城設三品阿奇木伯克,以加強統治,收羅貢玉。那時,和闐采玉充貢,歲有常例。此地因產羊脂玉,所以,采玉人不少。清代詩人肖雄記載,大、小騾馬地"兩地產棗紅皮脂玉,在沙灘中掘取,當是生長其間者。"謝彬于1916年到和闐,在《新疆游記》說:"小胡麻地,前清于此采貢玉,居民遷千余戶。到了晚清,汞玉列停止,采玉由民間自行開采。洛蒲縣設立于清光緒28年(1902),該縣主簿揚丕灼在《洛浦縣鄉土志》中記述了胡麻地采玉情景,那時挖玉者甚眾,"小胡麻地在縣北三十里,盡砂磧,因出子玉、璞","尋挖者眾,沿沙阜有泉,起房屋,植樹木,以便客民寓居之所","任人挖尋,不取課稅"。揚丕灼還寫下了《浪掏沙――玉河八景詞》共八首。其中《完璞呈華》一首即描繪了在小胡麻地采玉的情景:"月出澹云遮,渺渺平沙。眼前完璞見青華。道是似螢螢又細,碧血猶差。終日聽鳴鴉,夜夜燈花。水泉聲里有人家。舉畚朝朝趨社鼓,一路煙霞;可見,當時挖玉場面十分熱鬧,"夜夜燈花",所挖得之玉,"似螢""碧血猶差",多為青白玉和青玉。挖出玉也盛多。
在清代以后,這里也不復采玉了??脊艑W家黃文弼于1929年到小胡麻地考察時,已無采玉者。他寫到:為當地人掘玉石之所,旁有乾河川一道。河岸高二丈許,兩旁沙積迤儷繼續不一,現水已干,惟有泉水南流,當地人即在河中掘起玉石。俗稱羊脂玉,以言白潤如脂也,現不多見,亦無開采者。
近年,我們到胡麻地踏勘,所見以往采玉的乾河谷寬500-800米,自西南向東北蜿蜒展布。河谷中盡是沙礫,猶如戈壁荒漠。但其中有一處處盤狀和漏斗狀洼地,四周卵石散亂堆砌,為過去挖玉的遺跡。在河谷兩旁為表面起伏不平的階地,由于引水灌溉,已造就了片片綠洲和林帶。過去挖玉之盛況已為農業所替代,當地居民僅知道這里過去挖過玉,但不知道究竟哪里有玉,現在也沒有人去挖玉。
挖玉的方法,據謝彬在《新疆游記》中說:"常以星輝月暗候沙中,有火光爍爍然,其下即有美玉。明日坎沙得之,然得者恒寡,以不能定其處也。"此說難以置信,因玉不會"火光灼灼然"。據我們調查和訪問,挖玉首先是選擇地方挖直徑10-20米的大坑,邊挖邊找玉,挖得沙礫堆砌坑周圍,采坑一般上大下小,呈漏斗狀。因現今已塌陷,不知坑的深度。
【 攻玉 】
古代攻玉兩種含義,一是指加工琢磨玉,如《詩經小雅》所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是指開采玉,如《穆天子傳》中所記周穆王登昆侖山"攻其玉石"。這里所說的攻玉是指開采山玉,即開采原生玉礦。
中國開采山玉已有很長的歷史,在《史記》中記載有"其山多玉石",《漢書》中說:"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這說明,漢代已知山上有玉,已開采山玉了。
采山玉比采子玉難,玉石在昆侖雪山之巔,交通險阻,高寒缺氧,正如《太平御覽》中所記:"取玉最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即使如此,古代人們冒著生命危險,仍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采玉取寶。
史料記載的古代采山玉地點,在清代以前比較籠統,沒有具體礦山,到了清代,記載比較詳盡。清代采玉礦山不小于6處,主要是塔什庫爾干縣大同玉礦,葉城縣密爾岱玉礦、皮山縣康西瓦玉礦、于闐縣阿拉瑪斯玉礦、且末縣塔特勒克蘇玉礦、且末縣塔什賽因玉礦等。這些玉礦可以看到古代的采玉坑和采玉人留下的遺跡。
19世紀末期俄國地質調查者在昆侖山描述了7個軟玉地段,與上述古玉礦山基本吻合,鮑格達諾維奇和什拉金特所指出的軟玉地段,"原生露頭和轉石地區呈東西向從葉爾羌河河谷延伸到羅布泊。""七個軟玉地段,葉爾羌河中游、提孜那甫河、沙基杜拉――-喀拉喀什河、卡蘭古塔格什塔格、托庫孜達坂、阿斯蒂塔格。"與古玉礦山對比,大致為:柳什塔格為阿拉瑪斯,沙基杜拉為皮山縣賽圖拉,托庫孜達板和阿斯蒂塔格為且末玉礦。
【 拾子玉 】
拾子玉就是在河道中拾取流水攜帶和沖刷暴露出來的子玉。在昆侖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礦,在昆侖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礦,中下游就可以找到子玉。從人類在昆侖山北麓定居至今,數千年從河道中拾玉已有傳統和經驗,大家皆知河中產玉,也認識玉。鄰近和闐兩大河的常住戶,家家都有子玉就可以證明?,F代沒有拾玉的專業團體和組織,也不象古代要繳納拾玉的稅金,所以拾玉是分散而自由的進行的。拾玉既有專門從事者,也有隨機者。凡鄰近和路遇玉河的人,誰都躍躍欲試,企求拾到子玉。
專業拾玉人有較豐富的經驗,很注意選擇拾玉的地點和行進方向。他們找玉的地點往往在河曲內側的石灘,河道有窄變寬的緩流處和河心砂石灘上方的外緣。這些地方都是水流由急變緩處,有利于玉石的停積。拾玉進行的方向最好是自上游向下游行進,以使目光與卵石傾斜面垂直,易于發現;但最主要的要隨太陽方位而變換方向,一般要背向太陽眼睛才不受陽光的刺激而又能較清楚的判明卵石的光澤與顏色。鑒于昆侖山北坡河流的流向主體上自南而北,所以,自上流而下最佳的拾玉時間是上午。但在河流流向變化的地方或陰天,則又當別論,要靈活掌握。
隨機碰到運氣的拾玉者,沒有條件講究,只在有機會臨玉河時,放慢速度,運足目光,格外仔細地去捕捉有玉石表象特征的信息。他們往往只注意白色石頭,常被石英質礫石所愚弄,先歡快后遺憾,若真正發現玉石則歡欣若狂,大喜過望,給下次拾玉又積聚了力量。從玉石收購情況看,一般偶然得玉的產量占子玉總產量不到十分之一。但是偶爾拾玉者有時能獲得很好的白玉,這大約是因為他們特別注意白玉的緣故。河流中下游的子玉塊度都不大,多在0.2---1.5公斤之間,其中小于0.5公斤者約占30%,僅有少數可達3--5公斤。小塊玉亦可隨形施藝,雕琢零碎活。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和田玉是玉文化的代表
下一篇:和田玉開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