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賞石之氣息即是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之氣息,靜心養正,與天為徒,以古為徒,循章觀變,正心在中,定能萬物得度。其中,太湖石可謂是文人審美的完美集合。
▲ 碧玉掛件-太湖石 | 玉器編號:164096
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太湖石,在文人看來是一個大千宇宙。古代文人賞石往往能達到“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誠如宋人李彌遜《五石》中云:“今一旦得是數山,坐四方之勝,豈不幸歟。吾將寓形其間,而與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玉雕太湖石將本屬于園林景觀的賞石,縮小至方寸之間,卻又不失其風韻,實屬不易。白居易《太湖石記》 有云:“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縷簇縮, 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苯袢嗽谥袊竦袼囆g中,通過玉雕太湖石尋找“世界中的世界”,追求意象和自我。
所謂“物生自天, 工開于人”。石頭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類利用自然物而適應并努力改造著自然。石頭之美好者被視為玉,其價值不菲,于是有“金玉”之說。將一塊和田美玉雕琢成太湖石,不乏有那么一絲點石成金之味。
▲ 碧玉掛件-通靈石 | 玉器編號:164520
都說玉石有兩次生命。一次是物質生命,萬年沉積誕生于地球之表,蒼古而悠久。另一次則是藝術生命,被人雕琢欣賞于心神之間,清奇而當下。前者屬自然之功,后者乃文人之趣。一塊自然界的玉石,入室登堂,演變成為一個承載人文審美的藝術角色,其原因并非地理礦產的稀有和物質元素的珍貴,而正是由于作為欣賞者的人,賦予了這些沒有生命的石頭具有人的靈魂與情感。
石有百千形,而作為生命的姿態,又獨有其精神。一塊玉石,面貌本已天成,但設計與擺放不同,便會顯出不一樣的精神,生命之美才得以煥發。如人之立身處事一般,恰如其分,方能不露俗態。對于玉雕師來說,用和田玉雕琢變幻無窮的太湖石,不僅僅要體現太湖石山精湖骨的孔洞美學,同時又要體現一種圓融通達的智慧以及不朽的內涵和靈氣。從而讓欣賞者以懷抱山岳的想象來賞石,由小見大,在精神上獲得極大的滿足。
古人愛石,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今人更癡,且將玉之精神化為風骨。當曲徑通“幽”的太湖石與溫“潤”的和田玉擦出火花,“幽”、“雅”、“閑”的意境自然營造出一種“天然之趣”。陳設在書房案頭,文雅靜謐之氣自現;把玩于手,亦可感受玉質的溫潤與太湖石的漏瘦,天然之趣、悠悠時光皆在其中。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觀蘭,心自清
下一篇:游魚得水,神韻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