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蟬在人們心目中就是一種神秘而圣潔的靈物。
據考證,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了蟬的形象。古人將對蟬的喜愛及對蟬意的理解廣泛的應用在各種玉器或青銅器物上,除了裝飾作用外,還因蟬有“出污穢而不染,吸晨露而潔凈”的天性,以表示飲食清潔之意。
▲黃玉小把件-聽蟬 | 玉器編號:150294
蟬的一生,需經歷五次蛻皮,第五次被稱為“蟬蛻”。和前四次在地下泥土里的蛻皮不同,在經歷蟬蛻之前,蟬會悄悄地爬上周圍的樹枝,在樹上完成最后一次蛻變。正是這樣一種傳奇的生長屬性,被人們視為吉祥,并賦予了脫胎換骨、復活再生的神秘寓意。
當時漢代所流行的“玉琀蟬”隨葬風俗便是源于此:人們認為在棺槨里放上玉器,可防止靈魂出竅,并借蟬的羽化來比喻人的重生之路,其中放置于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常見的便是蟬。
▲碧玉-紋飾蟬形佩 | 玉器編號:163249
除“含蟬”外,還有“冠蟬”和“佩蟬”之說,作為我國傳統的一種吉祥物,古人們會將玉蟬戴在身上或冠以帽飾,當作平安符,寓意吉祥守護、平安如意。
▲墨玉籽料把牌-居高聲遠 | 玉器編號:156435
而對于歷代文人雅士,蟬之品性才是難能可貴。所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眼中的蟬性情高潔,餐風飲露,且不食人間煙火,能出土蛻變而重生,故也有“脫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的描繪。這些種種與文人們所追求的潔身自好、尋求樸素新生的愿望相契合,進而對蟬產生一種別樣的情愫,更視其為清高、廉潔的代名詞。
▲白玉籽料掛件-守住大業 | 玉器編號:116855
到了近代,蟬被更多賦予了一些吉祥富貴的含義,如:“腰纏(蟬)萬貫”、“一鳴驚人”、“金枝(知)玉葉”或“守住大業(葉)”等等,這些寓意被巧妙的借鑒在玉雕創作中,使蟬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題材之一,所包含的藝術參考價值不言而喻。
▲碧玉巧雕掛件-蟬語 | 玉器編號:141909
在近代的玉雕蟬作品中,除卻傳統規整的仿古紋飾造型外,也不乏惟妙惟肖的寫實之作,通常依形就勢,俏色巧雕,伴物而生,貼近自然的同時做到線條流暢,充滿意趣,令人愛不釋手。
所謂“美玉成蟬聲自遠”,既有玉的溫潤,又有蟬的清高,不妨靜下心來,且聽蟬鳴,迎接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雕琢之下,眉宇之間
下一篇:龍吟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