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2年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壁畫上一位美麗的東方女子露出塵封千年、如
和田玉般光潔圓潤的微笑,震撼之余的考古學家們情不自禁喚她為“東方蒙娜麗莎”,并開始了尋找和田寶藏的歷程。然而一次次尋寶不獲的打擊暗示我們從一開始就錯了:黃沙之下沒有玉,卻掩埋著一個千年佛國?!皷|方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一如當年佛陀拈花微笑:本
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我們尋寶的目標毫無疑問就是聞名古今的和田玉,準確地說是具有不可估量價值的古和田玉器,它們一定藏在黃沙之下,陪伴傾頹的寺院或是于闐王族腐朽的骨骸……
毒日、蒸騰的熱浪、一陣風吹起的流沙,沙漠中哀號的駱駝——這就是中國新疆沉寂無邊的死亡之?!死敻纱笊衬?BR> 111年前的春天,一位來自瑞典的探險家——斯文·赫定,冒然闖進了這一片流動的沙海,其代價則是:2人喪生,7頭駱駝及全部裝備物資都被沙漠吞噬掉,在經過了20天、300多公里的行程后,才勉強得以逃生。
于是,一個可怕的“死亡之?!钡姆Q謂,便成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聞名于世的別名。
但對于這個別名,當地人卻非常不滿。在維語中 “塔克拉瑪干”是“埋有寶藏的地方”。當地人堅信,在那里肯定埋藏著祖先留下的,數不盡的珍寶和無窮盡的財富。
可面對這片無邊無際、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人們禁不住要問,在這死一樣沉寂的沙海之下,難道真的會有寶藏可尋嗎?
在古西域這片遼闊且神秘的大地上,文明世界的人都會在某種情不自禁遐想的蠱惑之下,踏上尋寶之路,當年的斯文·赫定如此,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如此,我們也不例外。
可是我們要找的“寶”,會是什么呢?
2000多年前,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南緣,有許多綠洲。在這些綠洲上,人們建起了一座座城市,它們由東向西排列,連接著古絲綢之路的南道,就像珍珠串成的項鏈一樣。而項墜兒,就是古代的于闐,也就是現在新疆的和田地區。
于闐——是藏語的譯音,意為“產玉的地方”。
和田玉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名的。走在和田的大街小巷,你會驚奇地發現,無論男女老少,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做著玉石生意。
和田玉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的玉質、色澤像羊脂般的溫潤潔白,故又被稱作羊脂玉。而除去質地、色澤以外,形狀、存在形態的不同也是區分和田玉品質的關鍵。
和田玉的形狀及存在形態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玉礦石形態存在的,被稱作山料;第二種雖然也是原生態玉礦石,但卻經過了長時間在大自然和水中的磨礪,是具有各式各樣天然形狀,被人們從玉龍喀什河里采集到的原生態玉石。這類玉石被人們稱作仔玉;第三種則是經過人工打磨、加工和雕琢過的“作品玉”;而在這三種形態的玉石當中,上上品,應指的是和田羊脂仔玉。
在和田的玉交易市場上,一塊上好的、項墜兒大小的和田羊脂仔玉就能賣到數千元左右。而一塊重20公斤左右的羊脂仔玉,標價竟為上千萬元。由此看來和田每年吸引數十萬的游客,并在夏季洪水過后的秋季,曾呈現過萬人沿玉龍喀什河河床及河岸,采玉尋寶的壯麗景觀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知道,從傳說到現實,行走在于闐古國故地,我們尋寶的目標毫無疑問就是聞名古今的和田玉,準確地說是具有不可估量價值的古和田玉器,它們一定藏在黃沙之下,陪伴傾頹的寺院或是于闐王族腐朽的骨骸……
于是,對我們而言,尋寶與尋找于闐古國遺跡成為一回事。
于是,當地就有了一種赤女采玉的風俗:即讓女人不穿衣服,全身赤裸的下到水中去采玉。因為他們認為,月亮、玉石、河水、女人屬同一類物質,同一種生命而相吸、依附。
尋寶路上,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懸念:貴為和田玉中極品的玉龍喀什河中的羊脂仔玉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
和田,由于它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南道通向古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交通樞紐。那時,南來北往的民族,東奔西走的商隊,都從這里走過。人們交流文化,交易商品,傳播宗教,使得和田就像是一個東西方貿易的內陸港,成為了東西方文明共存的圣殿堂。難怪有的學者把它稱作是西域的一顆“東方明珠”,比喻成宗教意義上的圣城“東方耶路撒冷”。
正因為如此,在公元11世紀以前,和田曾是一個多人種、多種族聚集的地方。從已經發掘和發現的古墓、古遺址和古文物來看,這里先后和同時居住過塞人、印度人、中原漢人、藏人、突厥人等諸多人種。他們用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文字,講述和記錄著和田的歷史。
瞿薩旦那,就是和田從梵文——古印度語中取來的名字。關于這個名字,還有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
當年的于闐王無后,佛降天意送給他一個兒子,但他卻苦于沒有奶來喂養。因此,他每天虔誠祈禱,竟感動得地面上鼓起了一個乳房狀的小山,并從山包里源源不斷地留出奶來,孩子得救了。于是,于闐王便給這個地方起名叫瞿薩旦那,意思就是地下能出奶的地方。
這個看似荒誕的千年傳說,是否就是先祖們暗示給后人,和田有一條產玉的河呢?
在《天工開物》一書中,明朝的宋應星曾經人性化地描繪了玉石的秉性。他說:所有的玉石都是隔著水,吸收月光之精華的。大多數的采玉人,都是在秋季,明月當空的夜晚,沿著河水去尋找玉石的。由于玉石都是從山上被水流沖擊而下,夾雜在亂石淺灘之中,所以,僅憑天上的一點點月光就能找到玉,在當時絕非一件易事。于是,當地就有了一種赤女采玉的風俗:即讓女人不穿衣服,全身赤裸的下到水中去采玉。因為他們認為,月亮、玉石、河水、女人屬同一類物質,同一種生命而相吸、依附。
不管宋應星所說的這種風俗是否真的存在過,但將玉石賦予靈性的這種說法,確實給和田玉以及那條玉龍喀什河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玉龍喀什河實際上是和田河上游的一個分支,它發源于昆侖山山脈的慕士塔格山,和另一條源于喀喇昆侖山脈的喀拉喀什河,一道匯集成了和田河。
這兩條河里都有玉,但喀拉喀什河中的玉有顏色,多為墨綠色,所以喀拉喀什河又被稱為墨玉河。而聞名于世的和田羊脂仔玉,只有在玉龍喀什河中才會有,因此這條河又被人稱作白玉河。
并非所有的尋寶人,都能在白玉河中找到他們夢寐以求的羊脂仔玉,哪怕是很小的一塊。因此,許多人便萌生了到白玉河的源頭——昆侖山上的慕士塔格山,去尋找更多、更大玉石的念頭。
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和田的羊脂仔玉,每一塊都是絕無僅有的,它和黃金鑄成的器物不一樣,它是無價的。
家住黑山大隊的益民·尼亞茲老人和他的兒子托洪·尼亞茲,就是這樣一家采玉人。
黑山大隊,就是斯坦因提到過的昆侖山上的黑山村。它海拔近3000米,是和田海拔最高、也是交通最不方便、最閉塞的一個小山村。想當年,雄心勃勃的英國人斯坦因,為了找到玉龍喀什河的源頭,就是從和田出發,經過了艱苦的跋涉,來到了黑山村。但當他面對“人與牦牛都寸步難行”的峽谷和懸崖時,也只好望山興嘆、知難而退了。
據益民·尼亞茲老人講,從他奶奶那輩兒甚至更早的時候,人們便開始在夏季紛紛涌入昆侖山,奔向據說能挖到玉的慕士塔格山。
“慕士塔格”在維語中,實際上就是冰山的意思。
先秦思想家尸子,曾對大批中原人遠赴昆侖山采玉尋寶一事,做過如下的描述:凡是采玉的人,沒有一個人的氣色像他們采的玉那樣滋潤光華,他們皮膚干燥,臉色非常難看。由于路途的艱難遙遠,1000個人去昆侖山采玉的話,活著到那兒的,最多只會有100多人。而這100多個人里,能夠僥幸生還的,也就剩下十幾了。所以,當年那些采玉的人,十之八九都夢斷昆侖,客死他鄉了。
今年夏天,益民·尼亞茲的老伴病了,他既要照顧好老伴,又要放牧自家的牛羊和照看自家的菜園子,加上年事已高,他只好把上山采玉的事交給了兒子托洪·尼亞茲。
早上,托洪·尼亞茲的女兒,幫爸爸收拾好上山采玉用的簡單行裝。在默默的擔心中,送爸爸踏上了行程。
從海拔近3000米的黑山村到慕士塔格山上的采玉場,至少還要再走上3天、近3000米高的山路。這其中,有兩天是行走在只有毛驢才能通過的懸崖峭壁上,而最后一天近千米的路程,則是要爬上連毛驢都無法行走的雪山冰峰。
正如益民·尼亞茲老人所說的那樣,在海拔5000多米高的玉石礦坑采玉,和在山下采玉的確沒有什么不同,一樣的艱辛,一樣的不易,根本看不到滿山玉石的景象,不知是否是因為呼吸困難的緣故,還是由于心情不好,老人的兒子在找玉時,一句話都沒說。也許他在暗暗祈禱,希望這次上山能多找到些玉,多換些錢,為有病的母親看病,為年邁的父親多分擔點憂愁。
當站在慕士塔格山上,面對海拔5000多米高的玉石采礦場和艱苦的采玉人時,你也許對玉的價值和玉的品質,就會有一個全新的估量和一個嶄新的認識。
當經歷千辛萬苦走過了這一路,最后面對玉龍喀什河源頭時,你也許才會明白,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和田的羊脂仔玉,每一塊都是絕無僅有的,它和黃金鑄成的器物不一樣,它是無價的。
她眼角和唇邊蕩漾的神秘微笑,震撼了當時在場的每一個人,于是大家為它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東方蒙娜麗莎”。
106年前的秋天,斯坦因到達和田,制定了考察和田的詳細行動計劃。他按《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考察完于闐王城西南20余里的牛角山寺后,抄近路回到和田。經過短期休整,他開始著手組織前往沙漠的探險隊。在他腦海里,始終浮動著一個巨大謎團:于闐古國,這個繁榮昌盛、國運久長的文明古國,其都城,究竟在哪里?
斯坦因再次閱讀了《大唐西域記》中關于瞿薩旦那的記述,記述,這個早在漢代就是“城郭諸國”之一的古國,種植五谷莊稼,盛產水果毛皮,有專門的紡織與玉石加工行業。斯坦因還對照閱讀了法國漢學家雷慕沙在1820年寫成的《和闐城史》,這本書收集并翻譯了許多有關玉石的記載,是歐洲涉及和闐最早的文獻,書中記述稀貴的玉石只產在和田河的兩條支流即玉龍喀什河與喀拉喀什河兩岸。
斯坦因重讀了雷慕沙這本專著,感謝作者對玉石的產地與加工提供了如此準確的線索,聯系到玄奘關于于闐古國玉石加工行業的記載,斯坦因在頭腦中逐漸形成了“王都之謎”的答案。
于闐古國王都既然和玉石產地有關,那就應該到盛產白玉的河岸沖積平原上去尋找。斯坦因決定到斯文·赫定收集到很多陶器和其他古物的約特干村去。如今我們下山之后,也來到約特干。那是一道早已干涸的溝渠和種滿莊稼的農田?,F在的和田,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片地下的三五米處掩埋著他們曾經的于闐古都約特干。
公元400年時,東晉高僧法顯,曾在這里見到過金光燦爛的廟宇和寺院。廟宇中的塑像,神圣的建筑物上全部都用金箔包裹著,可見當時于闐國的富庶昌盛。 1500年后,英國考古家斯坦因,在這里不僅找到了證明這一說法的遺物證據,而且還發掘到大量的泥塑像、陶罐及漢、唐時代的古錢幣和文物。但是在這么多的象征財富的文物中,卻沒有發現一塊玉石和玉制的器物。
時光流轉103年,公元2003年某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與當地考古人員一道,在和田縣城以東的達瑪溝,發掘出一處保持非常完整的、唐代時期的佛教寺院。巫新華對和田有著很深的了解,尤其對和田玉有著長期的研究。此次發掘,居然又一次沒有找到玉石。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次發掘出許多幅描寫佛教內容的精美壁畫。這些壁畫清晰完整的保留在這座寺院的墻壁上,巫新華不覺一震,因為他覺得實在眼熟。很快,視覺神經喚醒了他腦海中的一片記憶:“原來是她!”
就在一年前,巫新華的同行們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一個名叫丹丹烏里克的遺址群內,發現了一批稀世罕見的壁畫,其中的一幅珍品,畫的是一位美麗的東方女子,因為她眼角和唇邊蕩漾的神秘微笑如和田玉般光潔圓潤,震撼了當時在場的每一個人,于是大家為它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東方蒙娜麗莎”。
巫新華眼前所見這些精美壁畫,其手法與有著玉般微笑的“東方蒙娜麗莎”壁畫一樣,令人震撼,非常精美。事實上,從唐代以來中國人就把這種手法命名為“尉遲派畫風”。
在那發現“東方蒙娜麗莎”的地方——丹丹烏里克,能夠找到大小尉遲的真跡?尋出尉遲王族鼎盛時期的財富遺蹤?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和田玉集散地烏魯木齊年交易額15億元
下一篇:馬進貴、郭海軍當選為中國玉雕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