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來自《玉界》第三期,《玉界》由中國和田玉網制作,新浪網聯合發行。
>> 點擊這里在線閱讀本文章的電子雜志版
>> 點擊這里進入《玉界》電子雜志專題頁
和田玉作為中華瑰寶,有著7千年的可考歷史,加上未曾考證的記載,甚至達到上萬年,它伴隨著中華民族從上古一路走來,經久不衰,一度出現了若干個和田玉文化發展高峰。進入現代,人們同樣表現出對它不減的熱情。然而,現代玉雕的發展卻處在迷茫的階段——為什么古人作品更有玉味呢?
傳統玉雕中蘊含的是古人對和田玉代代相傳的認識,他們了解和田玉,了解它的性情。而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使現代人對和田玉的認識產生了斷層。當然現代工藝技術的發展使玉雕技術和工藝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現代人對和田玉本身是陌生的。因此,重新挖掘對和田玉的認識,是現代玉雕急需彌補的一課——《和田玉究竟是什么?》
我們都知道和田玉是地質運動的結果,然而,它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精神寄托,蘊涵著中華氣度與審美,絕不是礦石甚至珠寶可以簡單解釋的,和田玉應該是有生命的。
自古,古人對和田玉的玉料就不稱“料”,而稱“肉”。行里的老玉人也都流傳著“和田玉是長出來的”說法。比起地造礦物來,這種說法更令人感動。也更顯現了古人對和田玉的深刻了解。
和田玉被稱為軟玉,你看它的玉質,不透不干,有韌性,有油性,眼看起來就像人類自己的肌膚一樣光滑,有彈性。它是有生命的呀! 這只是它的前世,是在大山腹中用億萬年的時間生長完成的,等有一天與人類相遇后,人類賦予了它靈魂,開始了它的今生,而這種命運更多的與擁有它的主人系在一起,一起榮華,一起流傳于世,一起鑒證歷史。
因此,我也更提倡和田玉的自然開采,不要過多人為地打破他們的規律,我也更迷信和一塊玉偶然相遇的緣分,這才是造化,才是自然的結果。
千種瑪瑙萬種玉,和田玉與其他玉種到底有什么樣的區別呢?
我認為和田玉與其他玉種從跟本上有所不同。其他玉種多以“色”為美,只有和田玉是以“體”為美。翡翠、碧玉、獨玉、岫玉等以色為美,瑪瑙等都是重“色”。色彩的艷麗是他們的特點。因此,我說她們以“妝”為美,唯獨和田玉只重脂(這里的“脂”是指和田玉的質地)。和田玉的質地細膩溫潤,油性好。它有血、有肉、有骨,靈氣是它的血;油脂是它的肉;石質是它的骨。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都以人的個性來比喻。我認為和田玉是“天體”,這種質地的東西世上少有。和田玉也是世界上最有生命、最有價值的人類加工的藝術品“材料”。
因此,和田玉在設計手法上和其它玉種有著很大差別。和田玉主要突出脂,重脂不重色,在雕工上賦予它靈氣。而翡翠設計手法主要以色為主題,重色。所以,用翡翠和其他玉的雕法也不能很好顯示出和田玉內斂、油潤的一面。
設計技巧只是表層的東西,真正領悟和田玉的特性,在設計理念上做好定位,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和田玉作為天地造物,本身就是一件欣賞價值很高的藝術品。因而,和田玉不能只為雕,要看是否能最完美地反映玉質。我主張和田玉先賞玉后賞雕。
作為玉雕師來講,應該先“治玉”、“琢玉”,后才是以“畫”、“雕”、“刻”、“磨”完工。
好的玉雕師就是玉醫,他們都不愿在一塊上好的玉料上大做造型,你想誰會舍得在一塊“好肉”上下刀呢?因此,他們的工作大多是挖臟去綹,把最好的玉質部分還原出來,此稱作“治玉”。
古人還用幾千年的經驗送給我們一句忠言:“玉不琢不成器”?!白劣瘛备鋈颂幨乱粯樱糜眯淖聊?,我們應該學習古人的長處和遠見。玉雕與其它雕塑不同,它是以“取”為主,因此我們更得琢磨,只有細細“琢”出來的玉,才有價值,成為真正的藝術品。
我提倡和田玉的雕刻藝術的發展應該有時代感。玉雕發展之至今,每個時代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而我們現在卻一味模仿古人。百年后,子孫看到我們的東西,又該作何感想呢?
我們應該抓住古人留下來的豐富的題材和文化遺產,進行發揚和創新,既要“吃老本”還要立新“功”,不斷提高玉雕產品藝術化。在設計和田玉方面,更要以鮮活、動感、自然為主,才能體現和田玉的生命感。有生命才有溝通。人們如都生活在一個僵硬的城市里,一切活動都被嚴重的格式化,格式化不是人類的思維,你能想象把動物關在籠子的反應,自由才是人類最本能的追求。因此,我腦子里一直在構思如何在設計方面讓和田玉得以“蘇醒”,賦予靈性。
目前,市場上對和田玉的收藏方面有很多誤區:
誤區一:賞白不賞脂
和田玉儲量有限,它的收藏價值毋庸置疑。其中白玉、青玉是儲量較大的兩大玉種,從傳統意義上講羊脂白玉的價值最高,也極搶手,以次充好,魚目混珠的東西很多。而一些價值非常好的青玉卻無人問津。這主要是受一些潮流和傳統的影響。其實,前面我也介紹過,和田玉重脂不重色,一些青玉的玉脂相當好,不在白玉之下。所以,選玉主要看脂,至于玉的白度,只屬于個人愛好。我認為玉脂好的青玉,隨時間的推移,升值空間更大,收藏價值也更大。
誤區二:賞皮不賞體
很多買家一味追求帶皮色的籽料,帶皮與不帶皮,在市場上的價格差異很大,這完全是一個扭曲的認識,一些商家為了牟取高額利潤,采取各種手段在玉料上造假皮,傷害消費者。皮可以用來鑒別和田玉是籽料還是山料,而并非是和田玉的真正價值所在。玉石上的皮是在億年中由于地質中的化學反應在玉石上形成的各種皮色。皮對和田玉來說,只是玉體的外包裝,是玉體的衣服,先有玉后才有皮色,皮是美化玉體的裝飾品。
誤區三:重產地不重玉質
現在,在消費者中間流傳著和田玉魚目混珠、以假亂真的說法。其實假并非是“假”,只是產地有所不同。目前,市場上的玉有和田玉、青海玉、俄羅斯玉等。它們的地質結構及玉質成分是基本一致的。他們雖然產地不同,但作為玉的一種種類,也有各自的特點:和田玉就象新鮮的羊尾油,生動、溫潤,而俄羅斯玉則象隔了夜的羊尾油,凝固了,色澤比較瓷白,少一些溫潤動感;青海玉較透明,質地發陰。
新疆作為和田玉的故鄉,是新疆的驕傲,作為新疆人在認識和田玉方面我們應該做得更好,為保護和發揚和田玉作出積極貢獻。我相信用人類的藝術天賦,加上天賜予的最有價值的和田玉,合二為一,和田玉的文化藝術定能永遠繁榮。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新疆的瑪納斯碧玉--岳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