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禮節大至天地君臣的祭祀朝拜,小至人的行走坐臥都有明確的規定,而這些明確的禮儀每一項又都有著自己明確的載體,這些載體或是服飾器物,或是動作行止。
玉正是《禮記》中的服飾器物之一。對于君子來說,一方面她是要求——應該如何用玉,另一方面她又是體現——實際怎么用了玉,正是她,在很多方面塑造了具有美德的君子的形象和威儀。
在人與人的交際之中,“堂上不趨”,“持玉”亦“不趨”(即端著玉器,不能快走,跨步動作要做到穩健協調),而“受珠玉者以掬”則是說受珠或者玉,應當身體前傾,作鞠躬之狀,兩手平舉至頭部以上而共承之。這兩者說的是持玉行走和受玉的禮節,這兩個禮節正是一個具有君子德行的人在進行與玉有關的上述活動時所應該有的風度行止——因為只有君子在持玉受玉的時候才需要這樣做?!靶滩簧洗蠓?,禮不下庶人”,至于庶人恐怕也沒有這些要求吧。
《曲禮下》中說“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說的是拿的是璧琮之類墊著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拿的是圭璋之類沒有墊的玉器,則披外衣相授受。盡管我們今天已經不太明白這兩種接受方式有什么樣的含義和區別,但是它們是作為君子在行使相關的行為時必須遵守的禮儀這一點則是毋庸置疑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其實也正是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人們有了禮節的概念,不同的人因禮節的相通而產生認同,并最終在精神的層面上形成了一定的群體和等級,從而將他們自己與其他社會群體區別開來。
對于祭祀宗廟的用玉,《禮記》也有明確的說明和規定,就名稱來說,它已經從世俗中的玉變為了“嘉玉”。顧名思義,“嘉玉”就是好玉,祭祀祖先,當然要用好玉了!
《月令》中,更是對天子四時用玉做了詳細的規定,孟春之月“服倉玉”;孟夏之月,“服赤玉”;孟秋之月,“服白玉”;孟冬之月,則“服玄玉”。這些講究都是根據古人對天時和星宿的理解來制定的,在古人看來,這樣做無疑能夠取悅于上天,從而得到它的賜福。
當然,這些都是古代玉文化的內容,就我們今天的中國現代玉文化來說,很多的古代禮儀——特別是用玉禮儀,早已因其繁瑣和其封建社會迷信思想的定位而被淘汰。但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適當的禮節是永遠不可缺少的?,F代玉文化提倡更高層次的和諧——不僅僅是人與人的和諧,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內心的和諧,這些和諧的實現,都離不開適當的禮儀,離不開以這些禮儀為人生行為準則的可以稱作“君子”的人們。
其實我們今天提倡的和諧,仍然離不開古之君子遵守的禮儀和他們做人的道德追求。人與人的和諧,離不開浸泡在古之禮儀中的古人的那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之心;人與自然的和諧,離不開浸泡在古之禮儀中的古人的那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敬畏之心;人與社會的和諧,離不開浸泡在古之禮儀中的古人的那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悲憫之心;而人的內心的和諧,也離不開浸泡在古之禮儀中的古人的那顆“不怨天,不尤人”的豁達之心。
一個胸中充滿博愛、心中常懷敬畏;對人長存悲憫、對己永保豁達的人,自然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現代“君子”了!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和氏璧”的聯想
下一篇:和田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