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玉器歷史悠久,品種多樣,用途廣泛,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特殊用途的品種,玉蟬就是其中之一。
“風之凄絕,無如衰樹寒蟬,泣露凄風,如扣哀玉?;芈牳吡勐暎鹪凭銦?,至此易響,時異勢殊,大抵類似。”
上述五十字不到的隨筆為明代萬歷年間文人吳從光《小窗自紀》的一篇,專詠寒蟬:幾分悲秋而又不失高潔的情懷,讓人領悟著生命的銷歇,世態的炎涼。
蟬雖為秋蟲,古人卻以為蟬性高潔,“蟬脫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出于污泥而不染,一直受到推崇。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玉蟬,并分類為冠蟬,作為飾物裝點于帽上。一種為含蟬,也稱玉含,置于死者口中,取蟬于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之意。玉蟬在漢代極為流行,造型簡潔,線條干練,刀刀見鋒,所謂的“漢八刀”在玉蟬的制作上最為典型。
正是蟬的清高聲遠、潔身自好多少年來一直被歷代文人詠嘆自詡,并由玉蟬引申到繪畫,以及文房用品的造型工藝上,清晚期的水滴,形似神似達到了完美的統一,甚至于文人用的墨,達官貴人吸食的鼻煙壺,都以蟬為造型,這些東西都有小巧、精致、逼真的特點。
蟬是人們常見的昆蟲,由于它鳴聲響亮,生活習性奇特,因而很早就受到人們的關注。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有玉蟬出現,著名的商代殷墟“婦好”墓,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梢娤s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問世好幾千年了。
玉蟬就其用途,大體可分為三種:一種為佩蟬,顧名思義,是專門佩帶在人身上以作裝飾和避邪而用;另一種為冠蟬,是作為飾物綴于帽子上的;還有一種用途較為獨特,被稱之為含蟬,這是一種專門放置于死者口中的隨葬品。
在我國漢代,玉器中出現了一個獨特的新品類,即成套的喪葬玉,在此之前,雖已有用于喪葬的玉器,但成系列出現還是在漢代。漢代人講究厚葬,他們認為用玉隨葬可以達到使尸體不朽的目的,因此人死后要用玉做成所謂的“九竅器”來遮蓋填塞身體的孔竅。其中放置于死者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含蟬。
南北朝時,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于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數用滑石刻成,細部寫實味道加重,同漢代相比顯得更為逼真。東晉以后幾乎見不到玉蟬了,宋代仿古風氣盛行,當然玉蟬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蟬多作為佩飾。明代玉蟬有薄片狀和圓雕兩種,多用粉皮青玉制作。
明代玉蟬的紋飾線條雕工又粗又深,雙翅雕得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好似透明的一般;蟬腿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陰線刻得很密。在蟬的反面采用單撤刀法,使兩翅與腹部分開,兩翼張開,腹部凸起,增加立體感。腹部的皮紋從頸部開始,而前幾個時代玉蟬的皮紋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
清代玉蟬也有圓身蟬和片狀蟬。清代玉蟬是寫真手法與仿古紋飾同用,用料講究,紋飾分布稀疏明朗,線條多用陽紋線來雕刻,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開始造假,民國時更為盛行?!?br/>
玉蟬中最有特色的當屬漢代的玉蟬,其線條簡練,粗獷有力,刀刀見鋒,表面平滑光亮,邊沿棱角鋒利,翅尖幾可刺手,素有“漢八刀”之稱。其后的玉蟬,紋飾漸趨繁縟,有的翅膀竟像蒼蠅翅那樣撇開,早沒了漢代玉蟬的那股神氣,特別是器物邊沿及翅尖被磨成了圓角,這也是判斷是否漢代玉蟬的重要依據。
佩蟬、冠蟬和含蟬的區別在于:佩蟬在頭部有對鉆成“∨”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于佩帶;冠蟬則于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至于含蟬就不需要穿什么洞眼了,三者是不難區分的。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身心自在如玉
下一篇:玉雕作品的鑒賞與評價心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