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琢玉工藝源遠流長,據相關史料記載,揚州的玉雕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古籍《書經.禹貢篇》中有“雍州貢琳瑯”、“揚州貢瑤琨”的記述。1977年在揚州蜀崗,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氏族公共墓葬60多處,證明在夏代時的揚州一帶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藝。
隨著經濟和政治的變化,到了唐代,揚州的琢玉工藝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此時,在民間以小件玉器作為佩飾用品亦漸開風氣,同時揚州玉器和琢玉技藝也陸續對外交流。宋、元、明時代,揚州玉器已向陳列品方面發展,花鳥、爐瓶等品種日見豐富,琢玉中的鏤空、圓雕技法亦始于宋代。
到了清代中葉,可以說諸品齊備,藝術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間進入全盛時期,揚州成為全國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產制作中心之一?,F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宮中重達千斤、萬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于揚州琢玉藝人之手。
1956年以前,揚州的玉器生產以手工作坊為主,技藝的傳承也以“師傅帶徒弟”和“子承父業”的方式為主。玉器藝人主要分布在揚州城區周邊的邗江、杭集、灣頭等鄉鎮,同時這些藝人也經營著自己的作坊。在1956年搞公私合營之后,成立了揚州玉器廠,揚州玉器行業有了一次相對的集中。這對于揚州玉雕工藝來說是一次很好的發展契機。
1976年,揚州玉器廠開辦了揚州玉器學校,開始面向社會招收學生。剛開始,每屆學生不過十多人,后來漸漸多起來。隨著玉器市場的紅火,揚州玉器學校的許多學生在其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有私企老板過來挖人了,有能力的人就自己干起了個體。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揚州一些玉器生產廠家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重新組合,許多國營玉雕廠處境艱難,由大變小、由盛變衰,有的早已瓦解或瀕臨破產,只有個別的廠家適應形勢,轉變經營體制,尚可維持并略有發展。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私營玉雕廠和個體加工作坊應運而生、蒸蒸日上,這些玉雕廠和個體作坊大多是從國營、集體玉器廠離職、退休的玉雕師創辦的。
私營玉雕廠已成為揚州玉雕的主力軍
灣頭鎮新開的玉器市場集中了上百家玉器經銷商
“揚州玉器廠目前還屬于公有企業。之所以沒有進行體制轉換,有許多方面的考慮?!痹洆芜^玉器廠黨委書記的華萍認為,集體有集體的好處和優勢,可以給予那些有突出貢獻的玉雕藝人一定的支持和幫助,比如職稱的評定,資金的支持等等,這些是個企和私企很難辦到的。
“其實,在集體體制下的玉器制作,對于玉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江春源指出,“玉雕很費時,一件產品從開始制作到完成,周期一般都很長。有些個體作坊以追求利潤為主,制作的都是一些工藝簡單、耗時短的工藝品,這就有可能造成某一種類制作工藝的局部缺失,比如雀鳥的制作,目前揚州能夠掌握鳳凰雕刻工藝的人已經很少?!?/P>
原料價格的上漲,市場需求的變化等,是造成其它地區玉器工藝勢微的主要原因。而揚州玉雕也同樣面臨著這些問題。
揚州玉雕加工的原料主要來自新疆,現在的原料價格要比以往漲了很多。另外,由于玉雕技藝的學習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在雕琢的過程中又要創作者有自己的創意和思維。致使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玉雕技藝的學習,玉雕技藝后繼乏人。
業內人士指出,揚州玉雕現狀可以說有喜有憂,喜的是揚州還有一批玉雕藝人堅持著而沒有放棄,而憂的就是以上所說的種種問題。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天下美玉出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