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俄羅斯白玉中,偶然可見白色或黑皮料。盡管新疆仔料也有些皮子顏色較深,但黑皮料,被認為是青海料和俄料區分于和田料的特征之一。近日,筆者遇見一對可達到“羊脂玉”級別的“黑皮”白玉手鐲,遺憾的是,經過檢測,“黑皮”是人工充填制作的。
圖1、兩支白玉手鐲
圖1
如圖1所示,在優質復印紙的背景下,兩只手鐲白色部位幾乎無青、黃色調,質地均勻細膩。黑皮部位與青海、俄羅斯軟玉的黑皮相似:黑色沿大型裂隙深層分布可呈愈合狀,伴隨一些褐色、黃色邊緣。其中一支手鐲的黑色部位呈穿透狀,如圖2所示。
圖2、其中一支手鐲內圈也可見“黑皮”
圖2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軟玉黑皮因分布于裂隙中而常常在原料的表面凹陷呈溝谷狀,當然,有些經過切割后的黑皮部位也可以較平整。拋磨后,軟玉由于結構的原因,表面常常呈現特征的桔皮狀現象,這種桔皮紋在強反射光斑部位,肉眼即可識別。無論是仔料的皮還是青海、俄料的皮,這種桔皮紋也比較普遍。但這兩支手鐲的黑色部位表面隨手鐲曲線呈光滑的弧面——這可以引起一定的懷疑。
此外,多數軟玉皮的光澤較肉處略弱,特別是拋高光的軟玉,皮、肉光澤對比更加強烈,但強光反射照明時多數皮殼部位仍能識別出較為聚集的光斑。而兩支手鐲的黑色部位,給人的感覺有點像舊輪胎——表面磨損感而光澤模糊,這也值得懷疑。
對黑色部位進行放大觀測,即可非常準確地識別出黑色部位是作偽的皮子。如圖3所示,黑色、黃色部位散布大量圓形氣泡,達表面部位因氣泡磨損而呈現圓形凹坑。
圖3、黑色部位可見大量氣泡及磨破氣泡而殘留的圓形凹坑
圖3
對比采集手鐲白色部位和黑色部位的紅外光譜圖,如圖4,白色部位顯示標準的透閃石譜圖,而黑色部位譜圖在1800~1200cm-1之間出現多個吸收峰帶,呈有機物特征,對比標準譜圖庫,該譜圖與玻璃紙(Cellophane)匹配度較高。結合黑色部位大量氣泡存在的現象,可以推斷,黑色、黃色部位為有機物熱熔充填形成。
圖4、手鐲白色部位(藍線)與黑色部位(紅線)的紅外吸收光譜對比圖
圖4
對很多收藏者來說,擁有一件上好玉質的帶皮仔料,特別是羊脂白玉仔料是一種享受。因此,對一件白玉工藝品而言,除了關注玉質的真假、優劣外,皮殼的成因也需要關注,目前大家比較了解的是磨光“仔料”和染色假皮,而本文介紹的以大塊有機膠冒充黑皮的現象還未見報道,因此希望此文能引進仔料軟玉愛好者的注意和警惕。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和田玉黃玉辯析(組圖)
下一篇:中國山水精神對山水玉牌創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