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都斯坦玉器,簡稱痕玉,是指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痕都斯坦玉器的形制比較特殊,常以動物和花形組成,有的器物的造型甚至就是一朵盛開的花或一片橄欖葉,器柄大多琢作花苞或纏枝形的莖葉,如葵瓣盤、蓮花式碗等等,還有采用不同的獸耳或獸角作造型的。
清朝時,痕玉傳入我國,因其富麗工巧、輕薄瑩透的特點而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乾隆因而命造辦處如意館極力仿制,這種痕玉作品后來被稱為“西番作”。
痕玉組合運用了浮雕、圓雕、鏤空雕等多種工藝手法,表面處理又普遍采用剔地陽文的方法,即雕刻時先琢平底子,再淺浮雕紋飾,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以增強藝術表現效果。
此薄胎對碗大小均等,造型端莊秀麗,質細胎薄,色澤光潤瑩潔,無瑕疵。纏枝花紋葳蕤繁復,茂盛而充滿生機,器柄處圓雕蕉葉狀纏枝花苞,使得整器在凸顯立體感的同時,倍顯造型的完整優美。
痕玉造型莊重圓潤,極具幾何對稱和諧之美。其制作工藝普遍采用水磨技術,通體玲瓏薄透,鬼斧神工,由外透過器壁能看清器內盛裝的物質顏色,由內透過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種花紋圖案。
由于器壁薄僅數毫米,痕玉入手時可說是輕若無物,素有“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紙更輕于銖”的美譽。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漢族茶具。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該作品雕工細膩流暢,造型工整大氣,器壁瑩透光潔,莨苕紋舒徐卷曲,透露出一種雍容華貴之美。
清代宮廷中,最常以青白玉來制作薄胎器皿,這或許與青白玉的特點有關。被掏空并打磨至“輕薄如紙,可浮于水”程度的青白玉,色澤清麗柔潤,有著別具一格的溫雅細膩感。
痕玉大體上分為食器與雜器兩大類,食器有碗、杯、盤、壺等,雜器有瓶、罐、盒、文房用具、香爐等。
此薄胎瓶采用優質青玉精心雕琢,玉質瑩潤細膩、致密純凈,造型規整古樸,薄如蟬翼、聲如石磐。瓶體浮雕纏枝花紋,線條婉轉流暢,秀逸華美,實屬難得,堪稱薄胎玉雕工藝的經典之作。
痕玉源自伊斯蘭,但在傳入中國后,又在我國工匠手中被發揚光大。清代的能工巧匠們吸取了“西番作”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再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簡而言之,就是中式造型,西式的裝飾紋樣。這種中西結合的別樣風情,也在某種程度上昭示了痕玉不分民族、地域的特殊的藝術魅力。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高古玉:2016年市場黑馬
下一篇:和田玉之人養玉,玉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