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歲的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委員會會長楊伯達老先生,1956年調入故宮博物院后,一個偶然的機會觀摩了上萬件清代皇家收藏的和田玉器,被其溫潤瑩澤的質地美、精美絕倫的工藝以及出神入化的藝術美深深的所吸引,也從此開始了對中國和田玉的潛心研究、并著書闡述推廣。
楊伯達老先生的新疆行
叢1990年開始,楊伯達老先生多次往返于新疆的烏魯木齊、喀什、和田、葉爾羌、且末、庫爾勒等地考察,并協商籌辦“中國和田玉文化學術研討會”。到現在新疆已成功舉辦了四次和田玉文化研討會,2001年8月在且末、2002年9月在和田、2004年8月在烏魯木齊、2005年8月14日在和田。楊老為弘揚中國和田玉文化,力推和田玉為國石候選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加完8月15日的“中國新疆第二屆和田玉石文化旅游節”后,78歲高齡的楊伯達老先生又在和田地區國土資源局、中國和田玉網和新疆白玉坊玉器公司有關領導和負責人陪同下奔赴新疆葉城和莎車一帶,深入考察了位于葉城縣棋盤河上游密爾岱玉礦,為古玉珍品尋根究源。珍藏于故宮博物館上萬件清代皇家珍藏的玉器、特別是陳列在珍寶館的《大禹治水圖》玉雕的所用玉料出自密爾岱玉礦。
楊老同陪同的考察人員在棋盤河上游合影
密爾岱山在葉城縣境棋盤河上游的支流汗亞依克河西岸,海拔3656米。據記載,山上有8個古代遺留的采玉礦坑,坑內有水。據說,有水的礦坑內產的玉石質量較好。礦坑周圍有古代采玉者的生活遺跡,1990年曾有人在此拾到“乾隆通寶”數十枚。
密爾岱山自古盛產美玉?!稘h書·西域傳》曾有“子合地出玉石”的記載?!端涀ⅰ芬舱f“莎車有鐵山出青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椿園所著的《西域聞見錄》寫道:“去葉爾羌380里有山曰木爾臺塔班(塔班亦作達板,回言山也)遍山皆玉,玉色不同。
乾隆年間在密爾岱山有6次大的采玉活動,所采玉料均為玉磬料。
玉磬形如曲尺,寬約20厘米,邊長約40厘米,上雕雙龍吸珠圖畫和篆文,各律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F陳列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
玉 磬
《西域水道記》還記載了乾隆年間采自密爾岱山的3塊特大玉料的資料;
“其年有進密爾岱玉三:前者青,重萬斤;次者蔥白,重八千斤;小者白,重三千余斤,輦至喀喇沙,以其勞人罷之。余經烏沙克塔勒(回語“無沙克”小也,“塔勒”柳條也。軍臺在喀喇沙爾城北二百二十里),土人導余至驛站東北觀之,半沒塵壤,出地者高二尺”。
3塊特大玉料僅最重的一塊青玉送到北京。運送青玉時,從密爾岱到棋盤河同葉爾羌河匯合處其木墩的一段山路,都是冬季在冰上用鐵撬車以牦牛拖拉。此后,用鐵制大車運輸,車上加銅扶把,前面用100多匹馬拉,后面有數十民夫推。冬天以水潑地結成冰道拽運。用整整3年時間,行程萬里,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運到北京。此后,再從北京沿京杭大運河用船運到揚州,在那里用了6年時間,花費了十幾萬個工雕成《大禹治水圖》玉雕。后來運回北京,安放在紫禁城樂壽堂內(即今珍寶館)
《大禹治水圖》玉雕
此次楊老的考察行程歷時三天,在葉城縣國土資源局領導和葉城玉石礦業公司冷文新礦長的帶領下,分別考察了位于昆侖山西段的葉城、莎車縣的密爾岱、血亞諾特、要隆等玉石礦的開采和資源分布情況。分析了各礦點的玉料質地,采集了各礦點的玉石礦樣,拍攝了不少照片已做對比研究??疾煨谐痰耐瑫r還與當地的采玉人進行交流座談,了解了各種玉料的利用情況和采玉人的艱辛歷程。
在葉城縣國土資源局展廳觀看玉礦分布沙盤
在葉城縣政府會議室觀看玉礦分布地圖
楊老認真觀察玉料
拍攝玉石圖片
這是一塊“山流水”料
與采礦人合影
在葉城礦業辦公室與冷礦長座談
與礦長分析玉料
這是“玉”嗎?
與采玉人座談
考察中楊伯達老先生對每塊玉料都是認真仔細的觀察詢問一些問題,不疏漏每個細節。楊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令大家深感敬佩。楊老雖78歲高齡,但思維敏捷,精神狀況也非常好,考察幾千里的行車顛簸沒有感到絲毫的不適。在這里中國和田玉網祝愿楊老健康長壽,感謝楊老為弘揚中國和田玉文化和新疆和田玉產業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本文由中國和田玉網原創,版權所有。未經需可,不得轉載。媒體轉載請聯系info@chinajade.cn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昆侖采玉人---美玉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書刊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