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來自《玉界》第四期,《玉界》由中國和田玉網制作,新浪網聯合發行。
>> 點擊這里在線閱讀本文章的電子雜志版
>> 點擊這里進入《玉界》電子雜志專題頁
古玉投資最大的難點在于鑒定新舊和真偽。
新舊玉器的特征:由于舊玉器流傳多年,邊角會產生小腐蝕點,長時間的手汗把玩,這些腐蝕點變黃或變紅,邊角的腐蝕帶著殘跡,手一觸摸沒有鋒利的尖角,手感自然、舒適,殘痕過渡也十分自然。新玉有用工具做出的邊角的殘痕,有鋒利的尖角,觸摸時會有明顯的扎手之感。
工藝上的區別:舊玉的加工是人工琢磨出來的,弧線非常流暢,陰線寬窄若一,深淺一致,線邊平整無崩裂,外觀溫潤舒適。而目前新制作的玉器,線條過渡不均勻,深淺不一致,以致線條兩側過于鋒利,或有崩裂的痕跡。
本質區別:舊玉多有潤感覺,玉質極好。玉可分為白玉、青玉、黃玉、碧玉、墨玉幾大類。白玉為上品,產于我國新疆和田。而現代制作的新玉器由于用上等的白玉成本昂貴,一般都用青白玉,邊角料或其他地方玉,有的用化學合成品代用,因而造成市場上魚目混珠。鑒定古玉主要是對玉質和制造年代的鑒別,兩者之中,鑒別制造年代更難一些。因為一些作偽者挖空心思,方法之多,技術之高,令人難以判斷。
古玉作舊早在北宋就有,清代和民國達到鼎盛。據記載,玉器作舊的主要方法有:把玉件用火燒烤,使其顏色發白,稱為“偽石灰玉”;把活羊腿割開,置入小件玉器,用線縫好,幾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細絲,稱為“羊玉”;用烏梅水煮質地松軟的玉,冒充水坑玉;將玉器用鐵屑拌之,用熱醋澆之,埋土經數月取出,宛如古玉。還有很多種方法。
古玉作偽在現代,使用高科技手法更是層出不窮,作偽者常常使用氫氟酸進行強化處理,但只能腐蝕表面,不能沁入內里。經化學處理過的假玉器,是不能收藏的,因其對人體有害,嚴重的可以致使人的中樞神經受損。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文物市場開放后,假古玉的制作呈泛濫之勢。有的在器物做成后侵色、染色,或涂抹紅土色、黃土色,以假冒出土物;有的把紋飾做得模糊,或故意傷缺一處;所以,古玉器收藏愛好者,必須掌握基本的辨偽技術。
鑒定古代玉器要通過對古玉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玉質、器型、紋飾、工藝特點等的比較歸納,同時還要把該玉器同處時代的古玉特點仔細比較后方可斷代。玉器的斷代是確定某件玉器的年代,而辨偽除確定年代外,更主要的是要確定物品是否是真品。辨偽主要方法如下:
掌握玉器斷代技術,必須從玉料、形狀或紋飾等方面來找出偽作的破綻:
1、從玉質上辨偽,古代玉器特別是商代以來玉器,凡貴重器物,都是用優質玉料,如和田玉、南陽玉等,如用次的玉料來制作,就很可能是假貨。
2、從浸色上辨偽,偽造古玉者為達到古色效果,使用蒸煮燒烤、酸堿浸泡,甚至涂繪顏色等,但這都表現在玉器表面,與古玉自然形成的沁色有明顯差異。
3、紋飾上辨偽,偽造假玉器者常用的一種技法就是在素面舊玉器上加刻紋飾以求高價出售。但因其雕琢紋飾與玉器非同一時代,故其刻紋處與沒有刻紋表面沁色和新舊程度是不同的,即雕琢紋飾處色新,而原器未刻表面色舊。
古玉的沁色是鑒別古玉的重要標志,為此許多古玉制假者往往先制作沁色,讓人以為玉有沁就是古玉,何為古玉?古代玉器長期埋于地下,由于受地壓、溫度、濕度以及各種物質的作用而發生的色變,被稱為沁色。黃色沁稱土沁,白色為水沁,綠色為銅沁,紫紅色為血沁,黑色為水銀沁。
仿古者為達到以假亂真,往往人工仿沁。仿沁也在北宋時初現,及至明清,仿沁的手法各種各樣,極難辨認。
但凡出土或傳世的古玉真品,光澤如新者極其罕見,其上多帶有一種非人為造成的沁色,因為它的沁色豐富多彩、絢麗斑斕,故而為歷代收藏家、鑒賞家所珍愛。
若按照今人的智慧加上現代的科學技術和考古學中的某些方法,還是可以把握一些玉器受沁規律的,這主要應從地理位置、埋藏環境、葬具結構等幾方面來驗證。眾所周知,我國的地勢西高北東低,尤其是西北五省,土壤多呈堿性。反之,東部海拔低,土壤濕潤肥沃并呈酸性,因而對玉器的腐蝕和色變不盡相同。同理,以北緯32度為界,南溫北寒,這也是造成北方多土沁,南方多水沁的重要原因之一。埋葬環境是古玉各種色沁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新石器時代,入葬的禮儀中有往棺底鋪設朱砂的習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侵染了朱砂并深入玉器內部,美其名曰“寶石紅”、“孩兒面”。其余例如銅沁、朱銀沁等,一望名稱即可知其然。
葬具中的棺一般為石質和木制的,石棺耐用但其封閉不嚴,故細泥沙水隨水會滲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會重于上部。木制棺槨是用榫齒構成,時間一長便會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會出現滿沁現象。當然,后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制葬具,即使朽盡塌陷,玉器卻能保存完好,但在古玉接觸地表的一面沁色嚴重,而沒有接觸地表的一面則基本無沁。
絢麗的沁色是歷代偽古玉者追求的對象,最晚從明代開始就有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冒充玉沁的,而經常有賣得高價的記載,其后的清、民國乃至當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隱蔽,手段也更加高明,給無比燦爛的古玉文化蒙上了一層陰影。
綜上所述,古玉的沁色是鑒賞古玉的核心之一,也是仿制古玉的關鍵,真假之辨卻無非只在玉器的“自然”方面審視。這需要多看書、多看物、多請教、多思考才能掌握要領。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這樣必會有所收獲和提高。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中國玉雕作品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