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地分類
質地是白玉評價的核心因素,在玉料貿易實踐中,人們選擇白玉產地,根據產狀區分子料、山料、山流水料和戈壁灘料,最終目的就是尋求比較好的質地。
白玉質地由本身固有的結構所決定。當這些玉料制成玉器后,它的細膩程度、透明度等,就明顯表現出不同的質地了。
(1)細膩程度
白玉的質地越細膩越好。
判斷細膩程度,靠我們對已經作用于玉石的那些光線進行觀察而所產生的感覺——當內在結構的各個部分對光線的作用沒有明顯差異時,人眼感覺到它均勻一致、沒有異物存在,這種白玉的質地就很細膩。質地細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晶粒間隙小
我們可在點光源側向,對著光進行觀察:晶粒間隙、晶粒內部的折光率有很大差異的,晶粒間隙大,質地顯得粗糙;晶粒間緊密鑲嵌,單個晶粒的邊界不明顯,晶粒間隙小。它的質地就比較細膩。
•晶粒粒度均勻
它的晶粒粒度越小,排列越均勻一致而無明顯差異,它的質地也就越細膩。
•透光性一致
在白玉中,透閃石晶粒局部聚集成各種各樣的集合體,集合體之間的排列很均勻,透光性能一致,質地也細膩。
•顯微裂隙少
裂隙是白玉材質的外觀鑒別要素之一。白玉材料中有大的綹裂并不可怕,這在設計制作中可以避讓,最怕的倒是其內部存在的顯微裂隙。
(2)透明度
透明度是玉透光強度的表現量。這種表現量既與玉內部結構密切相關——業內把它當作檢驗玉的重要指標。同時,它對白玉質地、顏色能產生烘托作用。各種軟玉都有自己的最佳透明度指標;最佳的透明度可以把玉材的質細、色美烘托得更好。觀察表明,不透明的白玉,質地干,不滋潤;半透明或近半透明的,則缺乏優質白玉所特有的油潤光澤。
檢測一塊玉的透明度,因該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由光源,二是玉料經過拋光,能如實體現它對光的吸引和強與弱;三是玉料的厚薄。這三個條件中,玉吸收光能是一個不變量,所以人們才會在許多不同玉料中進行選擇。光源、厚薄是可變量。
玉吸收光能之所以是一個可變量,在于它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內在結構,這種結構的5個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對光吸收的強與弱。
•晶粒大小
晶粒越小,透明度越差。因為同體積的白玉中,晶粒越小,總的晶粒表面積越大,由于晶粒間隙和晶粒邊界的折光率與晶粒內部有較大差異,光線經過晶粒邊界時總要發生相應的折射、反射,這樣,光程增加了,光損耗也增大了。
•晶粒間隙
晶粒間隙越大,透明度越低。要有較好的透明度,晶粒之間比比緊密鑲嵌。
•光性方位
光性方位相同或相近的晶粒聚集在一起形成集合體時,集合體內部消光一致,類似于一個較大的晶體,這種情況會增加透明度。
•結構均勻程度
結構均勻時,射入玉石的光線有規律地行進,有利于透明度的提高;當結構很不均勻時,光線很難射入玉石內部,一般在玉石表面被反射回去,因而透明度很差。
•顯微裂隙
由于折光率的差異,顯微裂隙越多,透明度也越差。
——凈度等級
凈度是指白玉中綹裂的程度和白玉中含雜質的情況。
所謂“綹裂”,指寶玉石的裂紋,俗稱“膈”。玉料的綹裂,有的是成玉過程中的構造運動形成的,有的是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根據不同的裂紋形狀與分布,分死綹裂和活綹裂兩大類。
死綹裂屬于明顯的綹裂,有“碰頭綹”(在堵頭和軟而呈現出的綹)、“抱洼裂”(常在軟面出現,邊緣內部出現,又稱“窩心綹”)和“碎綹”(各種可見的細小綹裂)。
活綹裂屬于細小的綹裂,有“指甲綹”(猶如指甲插出來的印痕,月牙形、點跡,布于表面)、“火傷性綹”(表皮甚至內部呈現魚鱗片狀的綹)、細牛毛性和星散鱗片性綹“(多呈方向一致的細微解理狀,隱約可見)等。
對明顯的綹裂如同對瑕疵一樣,應盡量去掉。一般來說,死綹好去,活綹難除。經驗表明,凡是顯在堵頭或硬面的綹絕大多數能侵入內部;除胎綹難以預測外,其他綹裂都能反映在玉面上,只要把堵頭表皮切出平面,死活瑕疵綹裂一般都能顯示出來。
——品質綜述
對白玉的質量從形狀、顏色、質地和凈度等方面分別作出評定,然后綜合評估,決定它的品質檔次。
好的白玉,應該制度細膩、顏色明快、脂白而均勻,無性,無綹裂和瑕疵。
有的玉質量比較好,性小、滋潤、瑕疵和綹裂小,可以顏色和塊度大小以及形狀,確定如何運用恰當;質量比較好,但性大、瑕疵和綹裂明顯,可分析玉的陰陽面,切下陰面一端的表皮,觀察剖面,找準陽面所占部位,予以選用。帶有一些缺點的料只要有陽面存在,都可選用。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玉雕作品的欣賞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