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壽字出戟方觚
清代時期的玉器
清代玉器是在我國傳統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吸收了歷代玉雕的長處,又有新的創新和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玉雕技術。
清代的宮廷玉器制作程序較為復雜,特別是一些形制較大的器物。首先要經過選料,畫樣,然后鋸鉆,做坯,飾紋,拋光等。有些玉器還要刻款,在具體的操作中將傳統的陰刻、陽線、浮雕、鏤雕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
線如直尺,圓似滿月,圓潤光滑,玲瓏剔透,即使在器物的內壁、側壁或是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絲不茍。其紋飾圖案更多集歷史之大成在一些常見的器物上往往飾以形式多樣的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神話故事及表現吉祥如意,長壽福祿的圖案紋飾或文字。另外還有大量古樸典雅的仿古圖案,以其巧妙的構思和細膩的刀法達到了一種如詩如畫,令人如癡如醉的藝術境界。
清代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的最高峰,此時期集中華8千年文化之大成,其玉石之美,品種之多,雕琢之精,應用之廣都是空前絕后的。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不僅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淺刻、浮雕、圓雕、鏤空雕等技法,而且與當時先進的繪畫雕塑工藝表現手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選擇性地吸收西域、伊斯蘭玉器的長處,融會貫通,顯示出爐火純青的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琢玉水平的最高成就。
碧玉仿古觥
近代中國玉器
在清末到民國期間中國的玉器制作基本是在低谷之中徘徊。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玉器經過扶植保護發展,又興旺起來了,建國初期的合作化高潮時期,北京玉器廠集中了大批優秀藝人,其中不乏出類拔萃者,政府給了他們很高的榮譽和地位,這次自清末以后的大復蘇使玉雕業在藝術,技術和流派等方面形成了一次空前的大融合大提高,出現了20多年的振興和面向全國的技術傳播和普及。這是個現代玉雕的鼎盛大時期,這個時期士氣旺盛朝氣蓬勃,產出了大批劃時代的珍品,造就了一代新藝人。此時期中國玉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河南,東北等沿海城市和地區,僅輕工部掛號的大廠就有500多家。各地鄉村市鎮也發展了玉器手工業,從業人員曾經超過一百多萬。
解放后幾十年有過興旺時期,也有過波折,工業水平高低參差不齊。好的精工多出自名廠家,對提高這一時期的玉器藝術作出了貢獻。黨和國家給了玉器發展的條件才使玉器又復活起來,如果沒有國家的大力支持和重視,玉器發展只是一句空話。但是玉雕產業在我國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基本上都是處在相對小區域,小行業,小作坊式的封閉,零散的手工,半手工產業,即使在解放后成立的國營玉雕廠,實際上只不過是部分工序分工的大作坊而已。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省市缺乏從業人才培育與培訓交流,新技術設備的開發運用,資源的儲備、利用及保護,國際國內市場的培育和引導等方面的規劃。
碧玉獸面紋雙筒形花插
目前我國玉器及行業的基本狀況與思考
我國目前的玉器藝術還有很多缺點和不足,繼承傳統的多,發揚傳統的少,反映新時代精神面貌,新造型,新特點,新用途的玉器還比較少,有人曾經對我國當前的工藝品創作作過這樣的評價:“泥古人,乏創新,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斷言,我國當代工藝創作一直沒有明顯進步,也幾乎沒有用來代表現代、當代這一時間概念的工藝品。
自然,這一評價同樣適用于玉器行業。玉雕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建設幾乎空白,在我國現代各級別的教育體系中,沒有玉雕專業人才的學歷教育,沒有直接面對服務于玉雕的工藝學,美學等理論專著問世,仍然沿襲著“師帶徒”,“父帶子”的“心教”傳統方式。絕大多數玉雕從業人員缺少現代美術訓練,尤其是現代造型藝術所必須的基本功訓練。這種生產領域與學術領域的失衡,使這支生產大軍形成了一支文化素質較低的大軍。
有些為了所謂的“獨家絕技”,只傳授自家子女;無子女的雕刻大師就使得絕技失傳,嚴重制約了從業人員技藝切磋交流和水平的提高。目前玉雕產品絕大部分在題材選擇和設計,工藝等方面都是追尋歷史的單線傳承,閉門造車,泛泛的表現要么是福祿喜壽,花鳥魚蟲,要么是拂像觀音,神仙仕女的玉文化。缺乏與時俱進的理驗和優秀藝術門類的優化嫁接,使玉雕產品與現代人群消費的結合度不夠,不利于大眾消費市場的引導,既有優秀繼承又有現實創新的精品較少,使得觀賞、把玩、珍藏的精品市場快成為“無米之市”。因此適應現代化要求對玉雕行業來說是非常緊迫。
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行業,必須有一個創新、揚棄的精神。因為沒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必須從思想認識,個人從業素質,包括藝術修養,技能培訓,經營方式等方面都應立足于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否則,設計、雕刻的產品便失去靈氣,市場銷售就會難以為繼。
玉雕從宮廷藝術流入民間,又從民間組織起來搞大生產,但是它畢竟是手工作坊?,F在大生產已不能適應商品經濟下的新形勢,看來玉雕的出路只有重新回到民間搞分散經營,手工作坊。(這幾年已經完全是這樣的狀況了)
當然玉雕產業要走戰略發展之路,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對各地方或各部門而言,需加緊制定區域性戰略規劃。產業的發展取決于整體的戰略規劃,無論是玉雕從業人員,還是玉雕產業的收益,對一些區域經濟的發展都是舉足輕重的,戰略規劃要實現資源,產品,質量,銷售“一條龍”。
以市場為龍頭,及時了解和預測市場需求信息:加強有限資源的開采和管理,以市場需求合理統籌配置資源,產品設計要立足“創新是靈魂”,“創新是效益”的原則;產品質量要突出一個“精”字,通過有效的實施措施,把四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協調統一,逐步培育行業的龍頭產品,多出新品,多出精品。玉器藝術文化的研究比之市場動態調研更為困難,它要求玉器多吸收文化、藝術、歷史等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要求本行業知識和技能不斷發展,把造型藝術美學和玉器技術結合起來,多產生有藝術性的玉器,這樣不但能夠提高玉器的聲望和地位,提高作品的藝術性。同樣,也能興旺銷售市場。
綜上所述,人類文明只有通過世代積累、繼承創造才能不斷向前發展。繼承不單意味接受上一輩授予的知識技能,它們其實是無數祖輩創新積累知識技能的總和。
中國玉雕脫胎于石器制作而在石器衰落消亡,幾千年后仍然保持著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正是得益于歷代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才創造了中國玉雕數千年的輝煌。因此,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的不歇動力。玉雕行業更應當立足于傳統的基礎上,自主創新和發展,努力運用現在已經成熟的技術向玉器藝術高度進軍,向用途的廣泛性上進軍,在不久的將來,玉器要在藝術上登上大雅之堂,從用途上占領廣大市場。只要不斷地提高玉器的造型水平,開發新產品,提高玉器為現代生活服務的能力,玉器興旺將不成問題。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每天與玉“對話”的山子雕第一人——記揚州玉雕大師顧永駿
下一篇:明清玉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