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 玉獸形玦
把玉材料制造成各種器物或裝飾品,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傳繞工藝,從考古學資料看,我國玉文化大約有一萬年的悠久歷史,源遠流長,經過歷朝歷代持續不斷的發展,造就了精美絕倫、獨樹一幟的藝術王國。隨著玉器運用于生產、裝飾,到登上祭壇溝通神靈、標榜尊貴而滲透到氏族群體原始集團的社會生活之后,其神秘而崇高的內涵逐漸完善,并漸趨形成廣泛、系繞的獨立規范與形式,成為維系社會群體生存與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紐帶。
中國玉文化由北向南出現的第一個繁榮局面,這就是紅山文化(距今約5900年)——良諸文化(距今5300—4200年)相互輝映的兩大玉文化,以牛河粱積石冢和反山、瑤山祭壇墓出土的玉器為代表。此后,龍山文化(今山東、山西境內)、齊家文化由東向西又掀起一次小高潮。
中國玉是先民從多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美石”,具有溫潤瑩澤、縝密堅韌的美感和實用功能。這個篩選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可以說貫穿了石器時代的始終。如距今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在花崗巖山坡上找到水晶以及打制工具;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西南及臺灣等地的原始部落曾使用瑪瑙、玉石、水晶和透閃石的舊石器;最終形成了東北的珣玗琪、東南的瑤琨以及西北的球琳等玉料的三大板塊,各自獨守發展成體系完備相互影響的原始玉文化。即使進入文明時代,這個篩選過程仍未完結。據史料記載,歷史上被篩選的玉料大致不下一百多種,據《山海經》記載,有玉的產地及玉山共155處。在篩選過程中,絕大部分已被淘汰,留到今天的已經很少,只有和田玉、岫巖玉、南陽玉、翡翠玉等幾種玉材。
中國古代玉文化是古代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一旦其具備完善的形式,反過來對政治統治和經濟基礎亦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所以,中國古代玉文化是社會上層建筑中的一個特殊領域,我們應從社會文化傳統的角度去觀察和探索玉器所含蓋的文化內涵、形式演變以及它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中國歷代的各種玉器琳瑯滿目,它萌生之后便為有權勢的集團所控制并加以廣泛利用,如視為神物用于符瑞,用于祭祀,用于佩帶等等。總之,社會生活的重大活動都離不開玉,有權勢的人病死后還要以玉器殮葬,有些部落以玉打制工具或裝點頭耳。古代社會原始先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則富,還建立了活躍而有序的文化構架,玉器的重要地位已在其中得到樹立。今天我們通過新石器時代墓葬和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可以確認,早期的玉文化為華夏古文明大廈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
玉文化進入文明時代之后持續發展,不斷更新,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在夏、商、周、秦漢、隋唐時期的社會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宋元明清時期,幾個民族政權兼并更迭,最終走向集權統一。這一時期的玉文化與這種客觀背景相連,既有其連貫性和統一性又有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呈現無比豐富、異彩紛呈的特征。宋元明清玉文化是中華玉文化的寶珠,閃耀著燦爛的光彩,照亮了下世紀的玉壇。
本文以明清時期的玉文化為主要探索對象,依據實物與文獻從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其演變發展的特點。
玉器與祭祀
用玉祭神由來已久?!吨芏Y》記:“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玉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边@種禮制歷代帝王郡得遵循。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重視禮制,“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征耆儒,分曹研究”,古禮:“玉帛,玉三等上帝、蒼璧;皇地祗;黃琮;……,洪武元年(1368年)追尊田廟謚號,冊耆用玉”。明代玉器與祭祀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到了清朝,順治人關后,凡是大的祭祀、朝會天子都以玉祭神。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遇到天旱求雨,諭曰:“玉以芘蔭嘉谷,俾免水旱偏災,持敕以司用玉將事。自此為恒式。順治元年(1644年)進太祖、考慈后、太宗玉冊、玉室、奉安太廟。冊長八寸八分,廣三寸九分、厚四分。冊數十,底面二頁鐫升降龍?!蔡珡R冊、寶皆用玉,色青白,冊文用驪體,寶文加謚號?!?BR>
祭祀用玉器是歷代玉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朝廷用玉的一部分,是由“古六器”發展演變而成。
玉器與殉葬
殮葬殉玉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周代已出現了專為殮尸用的玉器——“暝目”,俗稱“玉覆面”或“玉面罩”。至西漢殮尸玉已發展到高峰。宋朝以后的900余年帝制時代,帝王及富貴人家均用生前用過的心愛之玉殉于棺內,以示不忘“事死如事生”的儒家孝道。近幾十年也發現了不少殉有玉器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帝王后妃的冠冕、璽冊、典章、文層、陳設等玉器,也出土了不少士庶文人、商人生前所用巾帽、佩飾,以及茶具、酒具等玉器。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葬俗與前世不同,不再專門碾制殮尸用玉,用于殮尸的玉器都是生前使用過的玉器。玉器的等次取決于墓主的身份、地位及經濟狀況。帝王所歿玉器玉材優良、工藝精湛、器種豐富,而市庶所殉玉器品種數量都較少,工藝不精、玉質不佳。
明代帝王殉葬玉器從江西帝王墓所出土的玉器可知一斑。如江西南城益端王朱祜檳(1479年—1539年)殉玉有羊脂白玉帶,其妃彭氏殉玉有谷紋青玉圭、玉佩。
明定陵出土玉器眾多,有金托玉爵、金托玉執壺、盆、碗、雙耳玉杯、玉墜、玉料等,還有屬于冠服的玉革帶、玉帶鉤、玉佩、玉圭等玉器,玉料上乘、工藝精良、種類繁多,堪稱明代玉器的代表。
清代帝王陵,目前尚沒有正式發掘,史料有乾隆帝與慈禧皇太后的殉葬清單可供參考。發掘的較高級別的墓葬有黑舍里氏墓、墓豐年僅7歲,其父索額圖是康熙年間的重臣,黑舍里氏死時正值索額圖最得意的時候,所以其子墓室修建豪華并殉有大量玉器,有碧玉佩、碧玉瓶、白玉佩、白玉杯、玉筆、玉硯、玉古琴、青玉璧、玉筷、碧玉、墨玉印料等19件。另有芙蓉石印料、水晶印、水晶筆架等數件,足以反映滿清權貴生前占有玉器數量較多的富有狀況。
以上幾座正式發掘出土的墓葬玉器,幾乎都是生前所用的玉器或是收藏的舊玉,可以說明明清時期墓葬殉玉的特點。
玉器與繪畫
我國繪畫成熟較晚,與古老的玉器相比,它是一支后來居上的藝術門類。從流傳下來的畫跡看,它的成熟與繁榮是在唐宋時期,文人畫大致形成于元明。而我國玉文化的繁榮期也恰好處于繪畫藝術全盛時期,因而玉器藝術必然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而趨于繪畫化,這一時期的玉器作品充滿畫意,繪畫經常表現的題材,如花卉、禽獸、山水、人物等都成了此時玉器的裝飾圖案或作為器型母體。只要我們翻開《中國玉器全集》,就能看到許多這一類型的作品。
明、清兩代的繪畫是“文人畫”大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玉器也隨著文人畫演進,出現了詩、書、畫并茂的圖案。如《玉器精萃》一書中的明代青玉松蔭策杖斗式杯,其玉白地黑章,兩面刻有蒼松及松下策杖的老者,另兩面刻著詩龜“策杖穿林路幾重,禪家清磬隔云封,再來只恐無尋處,好記懸崖一古松?!甭淇睢懊返廊藨蜃鳌?。此玉杯堪稱一幅淡墨山水人物畫,畫面可看出“明四家”之一文微明畫風的影響。到了清代玉器上雕刻這種圖案的就更多了。如乾隆二十五年之后的陳設玉器正背兩面好像畫在宣紙或絹上的工筆畫,令人百看不厭。和田青玉花卉紋龍耳活環瓶、和田青玉茶花山雀寶瓶、和田白玉山水獸耳瓶等作品鐫刻花卉、禽獸、松石、山水、人物等畫面,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使觀者大有賞玉如讀畫之感。以上可知這一時期的玉器與繪畫的聯系非常密切,玉文化也勝于前代。
玉器與雕塑
由于玉器作品的刻制與雕塑藝術非常相近,自古就受到雕塑藝術的影響,漢唐時期的生肖玉雕已顯示出這種趨勢,以后歷代玉器也受到雕塑的影響。
宋元時期的玉雕表現手法多采用“隱起”“起突”或與“鏤空”相結合等。與當時的佛教雕塑和石雕相通,明代中期以后玉雕發生了變化,造型幾何形體化,采用平布的積累式構圖,多用曲線、米字格條紋把形象連接起來,類似墻上的花窗。清代玉雕繼承了明代的傳統,在加工上更為精細,這與當時的案頭雕刻等有相同的地方。清朝乾隆年間統傳下來的陳設玉器較多,可供考證。
從以上簡要的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玉器與它同時代的雕塑藝術緊密相連,它們的制作工藝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中國美術史上,玉雕屬雕塑藝術的范疇,但玉雕又有它的特殊性,因玉材珍貴,在刻制上亦受玉材形狀的制約,不像木石可任意取舍。
以上從四個方面主要分析了我國明清時期的玉文化發展概況,當然中國的玉文化遠不止這幾個方面,它與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是我國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的玉器制品更是種類繁多、雕工精美,在中華玉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它仍是我國傳繞工藝中最具有魅力的一種。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