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區域的佛像藝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佛陀的造像突出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些“相”與“好”,與其說是佛陀的特征,不如說是佛理中的“真如本性”。佛陀造像二千余年,從西向東流傳數萬里,形態變化萬端,卻始終不離其宗,佛像題材在玉雕藝術中的應用和表現依然離不開這個范疇。佛像題材的玉雕藝術,以玉石為依托,通過平面的線條和立體的空間組合變化,體現佛法智慧。
▲白玉子料掛件-觀音 | 玉器編號:109809
在當代玉雕藝術中,佛像玉雕設計也不能過于注重“相”的表達,更要注重其內在神韻。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轉輪圣王即是如來。因此,從佛教文化角度來講,“三十二相”不能作為評判對方是否是佛的絕對依據。任何一個時代的佛教藝術,都有自己的式樣,然而其表達的內在思想與神韻則是不變的。例如觀音、彌勒、文殊、普賢、地藏菩薩,無論玉雕師如何設計,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表現了慈祥、優美、寧靜的審美情調。
▲碧玉掛件-普賢菩薩 | 玉器編號:166967
普賢菩薩造型端莊大方,細部刻畫精細入微。衣紋采取中原地區的表現手法,優美流暢,質感頗強。裝飾上亦吸收中原地區傳統手法,特別是菩薩和女性尊者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聯珠式瓔珞,體現了中原地區傳統的審美情趣。從整體上看,造像造型完美,材質優良,工藝精湛,流光溢彩,彰顯出雍容華貴的藝術氣派。
▲黃玉牌-普賢菩薩 | 玉器編號:162694
佛像造型在玉雕創作中重視美感。然而這美感,乃超脫俗塵之美,望之莊嚴、慈悲,令人心生歡悅。這便是佛像玉雕藝術的精髓所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淡去色相而得色之燦爛,停留在色相之上反失真美情趣。洗盡鉛華禪意現,深刻體味并把握其精髓內蘊,創作出來的佛像玉雕作品才能如同傲骨高士,風華無二。
▲白玉子料掛件-彌勒佛 | 玉器編號:150737
彌勒佛乃大乘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又稱未來佛,因其慈顏善目,笑口常開的形象,深受普羅大眾的喜愛,堪稱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大肚能容,忍為高,和為貴,不拘小節;笑口常開,唯有笑對人生,方能離苦得樂。當直面彌勒佛像的那一刻,一切凡俗仿佛拂塵而去才恍然悟到,心中的那方歡喜應這般模樣。
▲黃玉掛件-蓮心禪韻 | 玉器編號:153098
玉雕材質的表現不同于石雕的視覺感受,玉的溫潤和光澤需要有飽滿有致和流暢精煉的手法表現出佛像與觀音的那種厚實與神圣的感覺。吸收傳統石雕的概括手法和傳統玉雕的圓潤表達,能夠形成厚實、溫潤的整體效果,造像中流露的優美與流暢效果,讓玉雕造像在凝練飽滿的形態中呈現出生動有致的韻味。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玉雕蝸牛 | 安居樂業,穩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