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進入20世紀,玉器琢磨以一種新的形式悄悄地活躍起來,即從皇宮廷院走向了民間。解放后,玉器業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現代玉器在延續、借鑒前代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變化,不僅調整而且發展了原有的品類格局。
20世紀初葉,玉器琢磨制作雖已失去了清代曾有過的規模,然而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并沒有消失、淡漠,卻以一種新的形式悄悄地活躍起來,即從皇宮廷院走向了民間。
地方及民間玉坊早在元代開始出現萌芽,至明清兩代有了較快發展。蘇州、揚州、杭州、等地都開設了為宮廷琢制的作坊,主要給官府進行來樣、來料加工,明、清朝廷對地方玉坊琢磨水平要求甚高,加之民間玩玉、賞玉之風盛行及上層對中國玉器的矚目,都為20世紀初期民間作坊的興起創造了地域、人才、技藝、市場的條件。即部分玉師、玉匠在玉器由宮廷藝術轉向世俗商品的變革中紛紛開設作坊、商號。當時在北京前門一帶出現了許多大小不等的玉器作坊,如文珍齋、寶珍齋、魁盛齋、濟興成、華珍號、天和齋等。20年代,在崇文門外建有專營玉器的青山居貨場,在繁華的玉府井、西單、東四、琉璃廠也開設了買賣玉器的店鋪。玉器作坊之間業務有所分工,前門的作坊多做精品件活,崇文門的作坊以制作粗品和小件為主。北京、上海等地均創辦了玉器行會及會館,從業人員近萬人。
玉器在明清之間開始被外國人當做中國文化的象征、東方藝術的奇珍異寶加以重視。20世紀初,“外人之嗜古好奇者,相率來華訪購,隨而擴張于海外矣”。有些國家為更多地收購玉器先后在北京開設洋行,如日本的山中洋行、德國的普林洋行、美國的隆聚洋行、意大利的公私洋行以及猶太人的先宇洋行。此時日本、英國、美國的學者也紛紛開展對中國玉器的研究。
玉器的學術研究和大量的外銷促進了產業的發展,也促成了一些藝人在技藝上的成熟。作坊、商號由于均屬私人開設,大都財力不足,制品一般以小件為主;外國洋行及商人來料也少有可制中件以上的材料。工藝雖還精致但大都以坊古、修改舊活為主;玉器形制、紋樣基本上沿用明清風格。由于追求商業利潤,審美觀念逐漸迎合社會習俗,作品趨于平庸。個別人刻意制假、作偽,令古人蒙羞。這一時期的玉器制作設計簡單,工藝粗疏沒有創新。步入20世紀30年代,爆發了抗日戰爭,剛剛復蘇的玉器行業遂跌到難以維持的地步。
1949年后,隨著中國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玉器業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之后,玉器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手工藝術備受國家的重視,政府也開辟了玉器制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途徑,從而帶動了玉器產業的興起與發展。
從全國范圍看,玉器制作分布地域廣泛,品種繁多,人才如林,技藝精湛,原材料供應充足,市場穩定,設備不斷改進,玉器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重傳統、再創輝煌的恢復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末,北京、上海、廣州、江蘇、河南、遼寧、天津、湖北、江西、安徽、河北、山西等省市約有玉器從業人員逾萬人。中國現代玉器大體上形成了南、北兩大派系。北派以北京為中心,包括長河流域以北的各廠家;南派以上海、揚州為中心,包括長江流域以南的眾多企業。
進入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玉器業告別了原有單一的外銷渠道體系,走向了外銷與內銷玉器市場共同發展之路。
現代玉器在延續、借鑒前代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變化,不僅調整而且發展了原有的品類格局?,F代玉能品類大體可分為擺件、首飾、盆景之類。而集玉器技藝之大成者,首推擺件。
玉器擺件類(俗稱件活),指以立體雕琢形式表現的觀賞品、陳設品、珍藏品。具體品種可分為:器皿、人物、花卉、山子、插屏等。中國現代玉器器皿吸收了優秀的傳統技藝,并發展成為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玉器主要品種。其造型多仿古代玉器器皿,仿青銅器造型也很常見。常用的爐形有等齊扁爐、高莊爐、亭子爐等。瓶的造型豐富多樣,有圓肚瓶、觀音瓶、齊肩瓶、八棱瓶、祀瓶、葫蘆瓶等幾十種。器皿類常見的花式還有尊、壘、鹵、凳、鼎、盒、壺、杯、碗、盤、水丞、洗子等。
器皿造型復雜,僅配件造型就有頂、底、耳、環、提梁、鏈、腹等,由于器皿部件繁多,工藝復雜,藝術品位高,因此對玉料要求一絲不茍。造型復雜的器皿大多選用質地堅硬致密、色澤均勻、質感凝重、純凈無暇的和田玉之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黃玉等高檔玉料。器皿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因此琢磨技藝要求達到規整精細。除胎型周正勻實、內膛璧厚薄一致外,為呈現器皿色澤統一及小料大作的技藝絕妙,各部分配件均要從同塊玉料中掏出并進行合理使用。器皿的環、鏈、耳、足需掏空成型,不能有絲毫破碎斷裂。凡腹、蓋、足、內膛需逐一磨平碾光,子口接作切割琢磨嚴絲合縫。器皿以穩重、端莊、形美、玉潤取勝。活環及鏈條成為器皿中常見的裝飾手法。玉器器皿的裝飾紋樣,屬于錦上添花之舉,俗稱上花,是器皿設計的重要環節,也是顯示器皿藝術效果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常用的圖案紋飾有各種花草、人物、幾何紋、云霞紋、龍鳳鳥獸紋等。器皿的口、腹、頸、足等部位一般平素沒有紋飾。器皿中的薄胎及壓絲嵌寶制品是玉器藝術珍品。
薄胎的膛璧厚度僅3毫米左右,有的薄胎器皿璧薄如紙,雙耳小巧飾以花卉。有的薄胎器皿可漂浮于水面,故稱之為“水上漂”。薄胎壓絲嵌寶技藝出現在清代,是由中亞傳入的“痕玉”工藝,后在我國失傳。北京潘秉衡大師潛心研究多年于20世紀50年代恢復此技,并制作了許多精美之作。薄胎器皿宜選用色澤溫潤的青白玉、青玉、碧玉,此種玉料琢薄后易產生出特有的晶瑩潤澤之美,而原本過于晶瑩的玉料經琢磨后反顯輕薄無骨,猶如玻璃之態。這也是未嘗見以水晶料制作薄胎器皿之緣故。現代玉器器皿主要代表作品有:北京的白玉花熏《東方巨龍》、白玉花熏《巾幗英雄》、翡翠花熏《合香聚瑙》、翡翠《象壘》、黃玉《鏈瓶》;上海的翡翠《龍鳳尊》、翡翠《大寶塔》、碧玉《周仲駒彝》、白玉《鴨壺》等;揚州的白玉《內鏈雙瓶》、白玉《寶塔爐》、白玉《五行塔》、白玉《舞樂升平瓶》等等。其中,1957年至1959年設計制作完成的,現藏于北京玉美集團總公司珍寶館的白玉《東方巨龍》花熏,是件光彩奪目、名揚中外的玉器珍品。
玉器山子,又稱山子雕,以山水或伴有人物為題材,曾盛于明清,在幾百年藝術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與規范。
玉器山子作品以保留整玉天然渾樸的外形原貌為特點。山子因玉料體積重量不同,作品巨微不一,大的山子可達數噸重、一二米高小的只寸許大小。清代以前,山子多采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白玉、青玉為料,現代除上述用料外,還采用翡翠、碧玉、青玉為料。翡翠大型整料相對常見,質地堅且潤,色彩明麗,是制作山子的理想材料?,F陳列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內的碧玉《聚珍圖》、白玉《大千佛國圖》、翡翠《岱岳奇觀》以及青玉《漢柏圖》,是中國玉器史上繼清代《大禹治水圖》、《秋山行旅圖》、《會昌九老圖》之后的大型山子珍品。這些作品無一不體現了當代玉器山子的最高技藝。
玉器人物擺件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20世紀60年代后成為玉器門類中最大的品種,并在用料、琢磨以及題材、藝術表現形式諸方面較先前有所突破。
此前,人物多作單人像(俗稱棍子人),題材不外乎佛像、仕女、老人、童子等,藝術刻畫手段也比較單一,因此作品頗顯單調。20世紀60年代,玉器設計師們在人物題材和藝術形式的拓寬、挖掘方面取得了突破。其標志是,在確立作品的主題時將人物與情節、環境相聯系。因此,可用題材更豐富多樣。這時的作品出現了兩個人物的組像或兩個以上人物的群像,其間配以與情節有關的道具、景物。即便沒有道具、景物配置的雙人組像,也通過人物間姿勢的呼應、神態的刻畫來增添情感氣氛。因此,這時期的人物作品不僅具有情趣,且更具文化品位,從而大大地提高了玉器人物的藝術感染力和工藝的欣賞性。玉器人物用料要求較高,一般都選用質地緊密、顏色均勻且沉穩潤澤的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等高檔材料。用這些材料做出的人物臉部色澤勻稱,整體視覺沉穩,從而使得作品藝術價值、經濟價值顯著。
玉器花卉是僅次于玉器人物的另一大品類。這是以玉石的材質美來表現大自然花草美的藝術品,作品具有細膩、清新、俏麗的特點。20世紀60年代初期,玉器花卉技藝日臻成熟。
玉器花卉的題材多選用牡丹、月季、山茶、牽?;ā⒚?、蘭、竹、菊等,也常采用民間喜聞樂見的寓意吉祥如意的組合花卉,如四君子(梅、蘭、竹、菊)、歲寒三友(松、竹、梅)以及牡丹、海棠、梅花、喜鵲等。為增強作品的生活情趣,花卉間常配有鳥雀蟲草。20世紀50年代末,花卉題材趨于通俗化,一批貼近現實生活的新題材應運而生,出現了黃瓜、白菜、蘿卜等形象。玉器花卉依照圓雕作品立體三面觀的功能和花卉優美鮮艷的特點,多選擇形狀飽滿、色澤明快艷麗、質地潤澤、少綹裂的玉料,如翡翠、珊瑚、松石、俏色瑪瑙、岫玉等。中國現代玉器花卉注重作品的整體布局,在刻畫作品的總體氣勢后再求花葉鳥雀的具體造型?;ɑ艿钠矿w造型與工藝要求平正單純,花瓣層次多變,即使在質脆的珊瑚上,也將花葉琢磨得輕薄,使之具有視覺上的溫柔感,充分體現出了巧奪天玉的精絕技藝?;ɑ茏髌凡捎苗U空琢、平琢、圓琢等多種手法,使作品氣韻生動、形象飽滿、疏密有致。珊瑚《百鳥朝鳳》、珊瑚《花籃》、珊瑚《梅蘭竹菊》、珊瑚《春華秋實》、松石《富貴牡丹》、翡翠《三秋瓶》等作品都是現代玉器花卉的優秀代表作。
玉器走獸為玉器的獨立品種。中國用玉石制獸或以獸紋樣作玉器裝飾的歷史悠久。現代玉器獸形式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繼承明清時期的仿古、仿青銅器造型的變形獸,如獨角獸、龍、門獅等。這類玉器獸造型夸張、風格敦厚。明清時期,這類作品除陳設外,主要用于辟邪,故而當代以此傳統為范本的走獸作品,神情極具威嚴,保留了濃厚的古代風貌。其所用玉料大多為色澤凝重的碧玉、墨玉。另一類玉器走獸,以自然界各種動物為題材對象,用寫實手法造型、施藝,形成了現代玉器獸自然、生動、清新的風格。現代玉器走獸作品主要用做禮品和陳設。20世紀70年代前主要制作仿古玉獸,技藝精細。此后玉風有較大演變,即由仿古向現代寫實發展,著力探索用不同玉質、玉色表現不同動物的技藝要素,在形象刻畫上注重動物的神態與形體結構,毛、皮表述簡略,作品平潔素雅。簡潔的外形、律動的結構、潤澤的玉質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和諧明快的現代韻律,使古老玉器走獸作品的面貌煥然一新。現代玉器走獸的主要產地有北京、上海、河南、遼寧等。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和田玉的玉質特點(二)
下一篇:博大輝煌的中國古代玉文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