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愛玉,自謂“平生無所癡,唯獨愛玉狂”。愛上玉,世間的一切有色寶石、稀有金屬在他的眼中就真如同糞土一般了。別人笑他“癡”,他也不惱,癡便癡了,再不改變。
中國悠久而漫長的文明中,玉石文化一直是作為一種文明的源流和靈魂的精粹而歷久彌新。遠古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人類的祖先為了躲避野獸的襲擊和自然的侵蝕,選擇了穴居,留守的女性先祖第一次發現了美。她們用裸露在地表的礦石、貝殼,甚至吃剩的動物骨骼制成首飾,裝點自己的美麗。然而,只有玉器讓先民們產生了審視和敬畏的心理。古拙的璞玉大巧不工,經過簡單的加工后卻能展露出溫潤如凝脂般的卓然風采。先民們對玉石首先是驚艷,而后是敬畏,將玉器視為神的恩賜,用玉石制成禮器“以玉作六瑞以振國事”、“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瑞應圖》中記載“黃帝時,西王母陳白露獻白環之休符。舜時,復來獻?!本褪顷P于玉石禮器的上古傳說,足見玉石地位舉足輕重。而玉石用于佩戴則成為了崇高身份的象征,君王賢臣將展現時代最高制造水平的玉佩懸掛在腰帶上,寓意祥瑞。
國人愛玉也同國人的性格和文化有關。玉石溫潤如脂,凝彩如油。柔和飽滿的光澤滲透在內里,朦朧而唯美,刻苦而質實,正是國人“寬仁而中庸”的敦厚品德最好的注腳。西方人則不同,習慣了妖冶的有色寶石。查理一世驚世駭俗的華麗王冠上,重重疊疊地嵌滿了紅藍寶石,粲然若星子,叫人晃花了眼。外表熱鬧非凡,內里卻只剩下浮華和喧囂。
國人最講究意蘊,喜歡為尋常的事物附上人性的色彩。比如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所謂的清剛正直,凌然不屈。古訓說,“君子比德以玉”,更是不同。將玉的性格凌駕在人性之上,難以企及。“玉石能斷而不能彎”,正是百折不回、堅韌頑強的精神的寫照。“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國人的精神中總有一種執拗的韌勁,決計不為了五斗米而摧眉折腰。
玉石也是愛情的象征。詩經里就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人們將玉器作為愛情的信物,鄰家的女孩子為心上人送上木瓜,同時接受了對方遞來的玉佩,這份愛便長長久久、堅定不移地刻在了心底里。中國文學史上,賈寶玉是當仁不讓的情圣。他也有一塊玉,那塊玲瓏剔透的通靈寶玉是他的命根子,也是一段“絳珠仙子還淚報恩”的刻骨銘心的愛情的神圣豐碑。
寂寞的玉石在天地中淬煉了億萬年,又等待了億萬年,遇上了中國人,才算找到了知音。在無數的能工巧匠的手中幻化成了無雙的瑰寶。而中國人也將玉看作是所有美好品質的代表。玉石的溫潤豐美、縝密細膩、冰清玉潔、鏗鏘清越的特點被演化成為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精神內涵的象征。國人與玉,何嘗不是一種癡纏。經歷了千萬載,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魂牽夢縈的牽絆,也只有愛玉的人知曉,妙處難與他人說。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和田玉現代物語